黃華集 (金)王庭筠 撰 (近人)金毓黻 輯錄
王庭筠(1156—1202),金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自号黄华山人。盖州熊岳(今属辽宁)人。米芾甥。大定十六年进士。画师任询,书法学米芾。时有“郑虔三绝画诗书”之誉。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九十里曰林州,即古林虑县也。州西北二十里曰黄花谷,谷多秋菊,故名。昔金翰林学士熊岳王公庭筠子端皆隐居谷中,号黄花山主,所居曰:读书岩。” 泰和二年卒,年五十二。尝著《丛辨》十卷,文集四十卷,俱散佚。近人金毓黻辑得《黄华集》八卷。传世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子曼庆(一作万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有父风。
●目錄
敘目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附錄
●黃華集敘目
金源一代文學之彥以黃華山主王子端先生為巨擘詩文書畫並稱卓絕同時作家如党承旨懷英趙滏水秉文趙黃山渢李屏山純甫馮內翰璧皆不之及也滏水幼年詩與書皆法先生且以詩稱之曰鄭虔三絕畫詩書其傾倒可謂至矣其後用先生薦入翰林遽上書指斥時相道陵召問不能置對攀及先生坐與同貶時人皆不直滏水而先生不以介意其後滏水則謂子端才固高然太為名所使每出一聯一篇止是尖新葢滏水幼年其名不顯故藉先生以自重洎其名重位高不必假借先生遂抑揚其辭而欲與之爭名不知其才其學皆非滏水所能及也當金之季世王滹南若虛讀先生詩有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之句謂小樂天實甚作四絕句譏之滏水所謂不免物議者也然同時李屏山則盛推先生嘗曰東坡變而山谷山谷變而黃華人難及也而馮內翰挽先生詩則云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持此衡彼則滹南之論不得謂為允矣元遺山為金源一代學者後勁嘗稱先生之門閥人品器識文藝一時名卿材士無出其右者元之王秋澗倪元鎮明之宋潛溪吳匏庵亦皆以先生之文采蘊藉為一時之冠冕公論所在久而彌明惟董思白畫禪室隨筆稱黃華學米畫得其一支半節此亦如滏水之故為抑揚不得視為定論也金史文藝傳載先生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遺山則謂別有摹刻雪溪堂帖十卷今俱不傳又先生曾撰扈從秋山應制詩三十餘首當入文集明初存十四首宋潛溪見之為撰題記今亦不可復得矣余喜蒐集鄉邦文獻以先生籍隸熊岳蒐之尤勤乃仿四庫館臣輯拙軒集之例取其所作及諸家之記載纂為一編然猶以為未盡並屬同學友人安君仲智廣為搜檢又得若干事釐為八卷題曰黃華集卷一為文卷二為詩卷三為詞皆先生所自作也卷四為家集則其父兄子姪之作也卷五為紀事彙集王氏一家之紀事也卷六為題識則集錄諸家之所題詠卷七為雜記則隨筆所紀如干則悉以入焉余又別撰年譜列為卷八大抵前三卷為正集第四卷為閏集後四卷為附錄茲則不復別白統以一名此仿劉氏歸潛志以諸賢投贈詩文列為第十四卷之例也以余所知先生所書石刻見存頗多其一在涿州城外漢昭烈皇帝廟題曰涿州重修蜀先主廟碑先生撰文並書載於本集卷一者是也其二在東昌府學題曰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去非撰又有碑陰記先生之父遵古撰文皆先生書載於本集卷四者是也其三在林縣黃華山中即世所稱黃華老人詩刻又摹刻於汾州右玉城武大理其四在密縣為過超化寺及題舍利塔二詩皆載於本集卷二者是也余曾求得涿州博州兩碑拓本皆作米體行書而博州碑尤具飛動之勢其諸詩刻雖未即得尚可續求金史謂先生善山水墨竹余見某氏藏其墨竹一幀殆為贗品其他則無所見余之所知大略如是金源一代作者眾矣著錄於元氏中州集劉氏歸潛志及全金詩者奚啻三百餘人其中不乏專集流傳多於金末毀於兵火今可見者九家而已滏水滹南莊靖遺山四家之外皆由蒐集得來無從窺其全豹昔歐陽永叔致歎於文章之顯晦有幸不幸之分今輯先生遺文於千載之下灰燼之餘得十一於千百是亦拙軒明秀二妙天籟諸集之比不可謂非幸也何可以其少而忽之哉讀是集者不惟知先生為金源一代文人之冠冕即吾遼東文學之彥亦當以先生為巨擘生乎其前者固莫之與京生乎其後者亦無人可與肩行今世之人若仍存趙滏水王滹南董思白諸公之見而橫肆其譏訕此所謂不樂成人之美以自形其淺陋者亦非余蒐輯此書之旨也
●黃華集卷第一
遼陽金毓黻輯錄
文
涿州重修蜀先主廟碑
五松亭記
香林館記
李山風雪松杉圖詩跋
西京留守廳題名記說
跋米海嶽書
○涿州重修蜀先主廟碑
仁者未必成功成功者未必仁仁者之心以仁仁天下不仁者之心以仁濟其私故善論人者論其心之何如而成敗不與以仁濟其私者發於其言見於其事亦仁也蓋竊仁以欺天下夫竊仁者是有大不仁根著於心然竊仁易窮也而根著於心者卒不可掩天下之人莫不腹詈臆唾雖一時成功旋與草木同腐矣仁者之心不以其身其家而以天下故天下之人亦相與謳歌戴仰願以為君雖生無成功天下之人莫不歎息至後世猶喜稱道精爽在天能推其仁心用之不已施之不竭呼吸而雨雲咄嗟而風霆咫尺萬里朝夕千載此理之自然無足怪者先主仁人也當陽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賢雖不能如其言要之其心如是而已有厚愛天下之心必饗天下之報至今天下之人猶歎息其無成而喜稱道之涿之人又祀而奉之宜哉涿先主之故家也廟距州西南十里而遠庭有石乃刺史婁君迺重修記唐乾寧四年也則血食於此舊矣歲久屋老纔庇風雨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議增葺於是富者以資巧者以藝少者走以服其勞老者坐以董其功稍完治中堂新作門屏又作兩廡配祀元臣諸葛孔明關雲長法孝直在東龐士元張益德簡憲和在西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於庭筠將以刻諸石庭筠曰五季兵火之餘室廬焚蕩殆盡而廟貌巋然獨存悍夫暴客過堂下斂兵肅跽不敢犯則其仁之入民也深矣大哉仁乎蘊之於心充於天地被於萬物蓋有不與死而俱亡者幽而為神其遺澤殘烈匄及天下後世以達其生平未厭之心必矣豈獨私乎一鄉哉祠而奉之者特其鄉人之情耳庭筠既書其事復作歌遺之使迎送神佐其鼓舞以樂之云先主建安二十六年即皇帝位沒諡曰昭烈若夫虛名末飾非其心也唐石題曰蜀主廟今仍之其辭曰
舜禹不可作兮古猷日潰盜取盜守兮恬不為怪仁人起兮力砭其廢志天下兮豈獨為漢計大統未一兮時已逝奄為神明兮陟配上帝何紓我憂兮仁及異世彼操丕兮死為妖彗握長鋏兮載芟載劌燕山之陲兮范水之裔平疇如砥兮惟神之豐沛鬱童童兮羽葆蓋悵籬樹兮今安在記兒時之舊事兮想亦為之一愾神之去來兮蒼虬翠馱粲華裾兮鏘鳴玉佩緪瑟而吹籥兮紛羣音之繁會牲肥酒香兮神其飫醉來雲度帟兮回風滿斾將而送兮百拜民不忘兮遺愛驅螟蝗兮疫癘時雨暘兮屢歲俾富康兮耆艾民德神兮事之無替 【 涿州石刻拓本及日下舊聞考又金文最引涿州志】
按碑前題曰儒林郎前鄭州防禦判官提舉學校常平倉事武騎尉賜緋魚袋王庭筠撰書篆碑末題曰承安四年四月望登仕郎范陽縣主簿兼管句常平倉事劉大有忠武校尉范陽縣令兼管勾常平倉事武騎尉張繹昭武大將軍行涿州刺史兼知軍事提點山陵提舉常平倉事上輕車都尉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七百戶蒲察克溫立石【 此碑在涿州城西南十里樓桑廟中】
郝經書黃華涿郡先主廟碑陰詩云稱道孔明獨有杜少陵論著昭烈復見王黃華君臣一體始無媿蜀相祠望樓桑家昨因應詔過燕南青林一簇啼鳶鴉簫皷寂寞村社散廊廡慘淡昏龍蛇西南一碑刻蒼玉每讀輒止驚咨嗟磊落一片恢復心始終於仁無少差當陽之言永安命三代聖王何以加仲謀雄畧祇僭偽阿瞞詭譎空姦邪論議到此真不欺文采絢縟森芳葩書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韻勝如時花歌謠慷慨燕趙義士風但恨不能完漢軍敗崩三巴百匝細讀立復坐不覺午日傾簷牙徬徨欲去不忍去饑馬更繫枯荊楂東夷何以得此人日出之圖王氣韜朝霞滅遼服宋帝諸夏禮樂制度無疵瑕家世章廟布衣臣貴冑鼎族來幽遐 春深徑渡鴨綠江太行山巔高挂浮海槎風流儒雅冠當代碧雲玉樹峨烏紗漢魏以來無此作作詩為向諸生誇 【 郝文忠公陵川集九】
又涿郡漢昭烈皇帝廟碑文曰廟又有碑金翰林應奉王庭筠詞推明昭烈之志論義文采近世所無然猶題為先主名號有未正焉按春秋左氏傳稱先主者大夫稱其先大夫之辭生則稱主沒則稱先主非帝王之號也魏晉私計以昭烈父子為僭偽故稱蜀不稱漢以昭烈為先主安樂為後主至陳壽作國志即以漢統與魏使昭烈父子與劉璋共為蜀志其後著書者皆以魏為正統惟宋司馬光更蜀為漢初曰漢中王即位曰漢主崩則曰漢主殂追稱則曰漢昭烈帝而亦不以正統歸之至建安朱熹始奪黃初之統以章武繼漢漢亡始為魏夫高帝以寬仁得人心開漢統光武以謹厚得人心復漢統昭烈以信義得人心存漢統故魏篡漢之始昭烈以為天下不可遂無漢傳序在己故即漢中王位及魏遂代漢廢漢帝而幽之乃即皇帝位于武擔之南正名定分聲罪致討及崩而畀之孔明使復漢卒事其中興功烈雖不逮光武其出師誅讐纂承高帝之業志揭示漢家神靈震竦姦偽若天假之年必拓定中原如建武之際矣且與光武皆漢子孫豈容神器之他歸而獨不與其統稱大夫之稱乎或者又以為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後此又從而為之辭者也後世之致疑未若孔明之傳信初昭烈見孔明即曰今漢室頹傾姦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即以復漢自任孔明即曰將軍既帝室之冑使興漢室當是之時莫不以昭烈為漢帝曹氏為漢賊豈至於後世而欲以一己之私反之哉故推本漢氏家法心傳統體所在正其名號曰漢昭烈皇帝牓其殿而碑諸廟 【 同上三十三】
王世貞跋王庭筠先主廟碑云涿州有昭烈廟王庭筠撰記及書篆庭筠在金與党趙輩俱負能書名行筆絕類南宮父子正書稍存廉隅雖筋骨不乏而姿態遠遜矣當陽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賢自是名語 【 弇州山人續稿一百六十七】
又云涿郡為昭烈桑梓地故金人亦知立廟以祀而王庭筠為之記且書之王庭筠作行草得海岳三昧此書乃楷筆雜有張從申柳誠懸風骨而小以米意運之遒逸疏朗亦可貴也 【 同上】
錢大昕跋重修蜀先主廟碑云右涿州重修蜀先主廟碑王庭筠撰字體遒勁郝陵川所云書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頗勝如時花者也朱錫鬯日下舊聞載此碑全文但改題中蜀先主為漢昭烈帝又脫落三十餘字舛誤者亦數字皆當據石本正之張桓侯字益德見於蜀志本傳惟世俗所傳三國演義譌益為翼錢遵王謂內府板演義猶未譌此碑本作益德而日下舊聞亦譌為翼蓋錫鬯得之傳鈔未嘗親至碑所也 【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八】
○五松亭記
林慮西山橫絕百里隱然猶臥龍谼峪為首天平為脊黃華為脅魯班門為尾迤邐而北去退而望之半天壁峙疑若無路蓋窮探其肺腑益深而益奇黃華之佛祠天平之道宮今為墟矣惟谼峪寶巖寺為獨完寺創於高齊天保初至本朝大定中寶公革為禪居鐘鼓清新林泉改色始為天下聞寺李輔之丞此邑也初入寺愛之不能歸久之歎曰寺固美矣然樹林蒙密屋宇蔽虧而遊目騁懷者有所未盡必嘗得其全遂絕溪而南陟南山而東下臨斷壑有平地數尋若壇址然喬松五章挺立其側山僧曰此地名五松亭舊矣而實未嘗有亭焉豈前人欲有為而未遑者歟其或者有所待歟輔之笑曰此留以遺我也於是經之營之未幾斷手簷桷翼然出於蒼髯之間亭則維新名則仍舊戊申之春庭筠嘗一到其亭上其東則山門呀如川阜逶迤乍明又晦滅沒無際其北則巍堂修廡隆樓傑閣駢列層見澗竹巖花諸山繚然窈然嶄然崒然旁立向背俯仰吞吐連綿絡繹呈巧獻怪大略皆退之南山詩中所謂或如云云者而詩尚未盡也乃知輔之之善發其祕此亭之得全而有功於此山也吾歷山多矣求其奇秀與此比者纔一二數即山中求之其華隱妙巧與人意會者亦無如此亭焉加我數年婚嫁事畢歸作亭之主人看夕月之龍蛇聽夜風之琴筑便當不減陶隱居溪水在此吾不食言輔之乞文於吾以為記吾於是山已結是緣雖不吾乞尚為之輔之燕人名弼輔之其字也清慎有禮敏於政事 【 河南通志又金文雅引】
劉祁遊林慮西山記云寶巖寺南厓五松亭亭亡止餘一松王子端碑陰刻劉冶中濤詩亦聞人
潘耒遊林慮山記云老僧導歷五松亭故址王庭筠稱亭中見西山諸山呈巧獻怪略如退之南山詩中所云良然
河朔訪古新錄云五松亭在西南岡 【 谼谷山】 今已廢金王庭筠撰五松亭記碑陰貞祐丁巳劉濤所作五松亭詩 【 正書】 己委諸蔓草字已磨泐
林縣志云五松亭在縣西南谼谷山五松並生挺然可愛金大定三年縣丞李弼建 【 今廢為觀音堂】
按五松亭記謂戊申之春嘗到其亭上戊申為大定二十八年時李弼尚丞此邑若大定三年作亭又後二十五年而遇先生先生又後數年而為之作記恐李弼官此無如是之久志文無徵斷不可從
○香林館記
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張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書抵庭筠曰吾下車奉宣詔條夕惕不敢暇逸逮今州民始孚僚屬一日謂吾曰民則安矣公亦勤矣盍謀所以燕息者於是築香林館館在思賢堂之東南環階植青梅緗梅臘梅數十株開時花氣宜人故以名焉旁有壞垣崇 【 祟:崇】 卑不齊乃磩石絡以蔓草蒼然如幽山斫竹開徑回繚蔽翳地纔數畝行者跬步相失疑其無窮也南亭曰雙清東庵曰香界夫為是者非徒燕息而已蓋將以致思於其中人之思出於心心為俗物所敗則亂故治心者先去其敗之之物然後安既安而思則思之精吾退食自公隱几孤坐每閱書至酉耳目之所接及者乃林風竹月耳無一物相敗吾心甚安乃益思所以事君與夫治身治家治民凡有為者庶幾乎無愧焉僚屬初憫吾勤而不知重吾勤也爾當以此意為之記庭筠復書謝曰公之治沂也馭民寬馭吏嚴橋梁修學校舉野無廢田庭無留訟其為政播於人者如此政隙游戲翰墨詩句高遠似唐人書畫圖美似晉人豈特似之真得其意焉其遊藝散落於人者如此乃日坐香林思而得之者歟則其事君與夫治身治家治民之道可觸類而知異時端委廟堂以紹父兄發為勳業者亦必思之審矣賤子其拭目觀之庭筠既以此謝且以為記公名汝方 【 按原作芳誤】 字仲賢太師南陽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國公之弟高才絕識言議英發風標玉映氣壓一世云 【 同上引沂州志】
○李山風雪松杉圖詩跋 【 詩附】
繞院千千萬萬峰滿天風雪打杉松地鑪火暖黃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此參寥詩非本色住山人不能作也黃華真逸書書後客至曰此賈島詩也未知孰是 【 金文最引墨緣彙觀】
王世貞題李山風雪松杉圖云右金祕書監李山畫風雪松杉圖而黃華老人王庭筠題參寥詩於後二君皆宋名家子為完顏氏禁近有聲余偶得三絕句題其後云云今二君而在不免泚顙然李用筆瀟灑清絕有致出蹊徑外庭筠翩翩遂入海岳庵三昧皆可寶也此君僅四十有七而沒然時時自稱黃華老人極可笑跋後所謂萬慶者庭筠子仕至行省右司郎中金史誤作曼慶當以此為正 【 弇州山人稿一百三十七】
按王萬慶曾跋此圖別錄於後王氏所謂跋後之萬慶即指此也
○西京留守廳題名記說
趙武靈王既破林胡始城雲中秦紹漢襲其名不改元魏之興也為京師焉西際大河東連上谷南阨中山北控五原廣袤千餘里規以為甸服逮遼德於晉晉割山前代北十有六州以賂之遼即魏之故基攷位為宮闕是曰西京 【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九十七即玉堂嘉話五此當為節錄非全文也】
○跋米海嶽書
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 【 玉虹鑑真帖】
黃華集卷第一
●黃華集卷第二
遼陽金毓黻輯
詩
楊祕監下槽馬圖
書西齋壁
八月十五日過泥河見鴈
示趙彥和
大安寺試院中寒食
獄中賦萱
獄中見燕
偕樂亭
野堂
韓陵道中
絕句
孫氏午溝橋亭
送士選山東外臺判官
張禮部溪山真樂圖
內鄉浙江張浮休窪尊為二兄賦
超化寺
舍利塔
夏日
中秋
被責南歸至中山
送子貞兄歸遼陽
采蓮曲
秋郊
憶漍川
夏日
河陰道中
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登林慮南樓
贈益公和尚還超山
題南山友雲亭
遊黃華山詩
黃華亭
棲霞觀
曲水園
清華臺
道村
題馬光塵畫
佚句
叢臺絕句
法具
殘菊
○楊祕監下槽馬圖
龍眠悔畫馬政恐墮馬趣我今破是說試下第一句道人三昧手游戲萬象具萬象初莫逃畢竟無所住譬如大圓鏡照物隨其遇少焉物四散影果在何處楊侯具此眼透脫向上路萬馬落人間蓋證龍眠誤
○書西齋壁
世事雲千變浮生夢一場偶然攜柱杖來此據胡牀有雨夜更靜無風花自香出門多道路何處覓亡羊
○八月十五日過泥河見鴈
家在孤雲落照間行人已上鴈門關憑君為報平安信才是雲中第一山
○示趙彥和
四柳危亭坐晚陰殷勤雞黍故人心兒孫滿眼田園樂花木成陰年歲深十畝蒼煙秋放鶴一簾涼月夜橫琴家山活計良如此歸興秋風已不禁
○大安寺試院中寒食
東風日日漲黃沙供佛牀頭始見花寒食清明好時節年年憔悴獨離家
○獄中賦萱
沙麓百戰場舄鹵不敏樹況復幽圄中萬古結愁霧寸根不擇地於此生意具婆娑綠雲杪金鳳掣未去晚雨沾濡之向我泫如訴忘憂定漫說相對清淚雨 【 柳州戲題堦前芍藥東坡長春如稚女及賦王伯颺所藏趙昌畫梅花黃葵芙蓉山茶四時党承旨世傑西湖芙蓉晚菊王內翰子端獄中賦萱凡九首予請閑閑公共作一軸寫因題其後云柳州怨之愈深其辭愈緩得古詩之正其清新婉麗六朝辭人少有及者東坡愛而學之極形似之工其怨則不能自揜也党承旨出於二家辭不足而意有餘王內翰無意追配古人而偶與之合遂為集中第一大都柳出於雅坡以下皆有騷人之餘韻所謂生不並世俱名家者也】
○獄中見燕
笑我迂疏觸禍機嗟君底事入圜扉落花吹濕東風雨何處茅簷不可飛
○偕樂亭
日暮西風吹竹枝天寒杖屨 【 屨:履】 獨來時門前流水清如鏡照我星星兩鬢絲
○野堂 【 二首】
綠李黃梅繞屋疏秋眠不著鳥相呼雨聲偏向竹間好山色漸從煙際無
雲自知歸鳥自還一堂足了一生閑門前剝啄定佳客簷外孱顏皆好山
○韓陵道中
石頭犖确兩坡間不記秋來幾往還日暮蹇驢鞭不動天教子細數前山
○絕句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孫氏午溝橋亭
閑來橋北行偶過橋南去寂寞獨歸時沙鷗晚無數
○送士選山東外臺判官
秋天寥廓使星明光動山東七十城玉署文章厭閑冷繡衣風采試澄清人隨白鴈霜前到詩繞青山馬上成才力如君君未老只愁無地避功名
○張禮部溪山真樂圖
悠悠春天雲想見平時閑朝遊溪橋畔暮宿山堂間澹然不知愁亦復忘所懽出山初無心既出還思山人間待霖雨欲歸良獨難山堂悵何許蕭蕭松桂寒
○內鄉浙江張浮休窪尊為二兄賦
巖花覆我酒酒面照幽妍風如惜花影不肯生微漣空山悄無人花枝自留連懷人成獨醉日暮山蒼然
○超化寺
隔竹微聞鐘磬音牆頭脩綠冷陰陰山迎初日花枝靚寺裏清潭塔影深吾道蕭條三已仕此行衰病獨登臨簡書催得匆匆去暗記風煙擬夢尋
○舍利塔
蒼山亭亭如覆盎佛塔東西屹相向林頭朝日射重簷黃金丹砂曄生光中華此塔第十五圖記所傳知不妄智惠薰成舍利羅夜半奇芒時一放想見當時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雲車瘴海挽炎沙沙底黃腸三萬丈石排方面蔑石段鐵錮瘦中腰鼓樣功夫精密業長久位置尊嚴氣高張地皮浮水膚寸許旱溢與之俱下上崧山歸山夏秋雨雨潦從衡歲相盪天龍圍護夜叉守終劫不敢生波浪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壯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煩惱障
○夏日
西窗近事查如夢北客窮愁日抵年花影未斜貓睡外槐枝猶顫鵲飛邊
○中秋
虛空流玉洗世界納冰壺明月幾時有清光何處無人心但秋物天下近庭梧好在黃華寺山空夜鶴孤
○被責南歸至中山 【 丙申春】
短轅長路兀呻吟行李遲遲日益南親老家貧官職重恩多責薄淚痕深向人柳色渾相識著雨花枝半不禁回首觚稜雲氣隔六年侍從小臣心 【 案丙申應作丙辰說詳見年譜】
○送子貞兄歸遼陽
青峭江邊玉數峯煙梳雨沐為誰容到時為向山靈道歸意如君一倍濃
○采蓮曲
南北湖亭競采蓮吳娃嬌小得人憐臨行折得新荷葉卻障斜陽入畫舡
○秋郊
瘦馬踏晴沙微風度隴斜西風八九月疏樹兩三家寒草留歸犢夕陽送去鴉隣村有新酒籬畔看黃花
○憶漍川
極目江湖雨連陰甲子秋青燈十年夢白髮一扁舟
○夏日
檀欒倒影硯波清注了黃庭譜鶴銘且喜過門無褦襶卻憐涴壁有寧馨 【 劉賓客詩寧字平聲呼】
○河陰道中 【 二首】
梨葉成陰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憐生林深不見人家住道上唯聞打麥聲
微行入麥去斜斜才過深林又幾家一色生紅三十里際山多少石榴花 【 以上俱中州集三】
○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鄴城城南青雀來五樓突兀肩三臺胡桃萬瓦淨如水春陰不敢生莓苔簷雨闌干三百尺多年雨嚙空階石繁華已逐水東流斷甓時從耕者得可憐此君落君手愛之不博連城璧錫花如雪錯菱花小字興和猶可識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紋哀蟬遽止不成弄千古雨聲愁殺人 【 全金詩十六又續河南通志七十二】
彰德志鄴中記曰北齊起鄴南城屋瓦皆以胡桃油油之光明不蘚筒瓦用在覆故油其背版瓦用在仰故油其面筒瓦長二尺闊一尺版瓦之長如之而其闊倍今得其真者當油處必有細紋俗曰琴紋有白花曰錫花傳言當時以黃丹鉛錫和泥積歲久而錫花乃見古磚大者方四尺上有盤花鳥獸紋千秋萬歲字其紀年非天保則興和蓋東魏北齊也又有磚筒者花紋年號如磚內圓外方用承簷溜亦可為硯鄴人有言曰銅雀瓦硯體質細潤而堅如石不費筆而發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絕無蓋魏去今千有餘年若此物者毀碎無存矣齊磚至今未及千年村夫剖土求之聚眾踰年不得鄴民乃偽造以紿遠方王荊公詩曰吹盡西陵歌舞塵當時屋瓦始稱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虛名動世人宋刺史李琮嘗言元豐初於丹陽邵不疑家得唐丙申歲元次山家藏鄴城古磚硯背有花紋及萬歲字與鄴中記合又曰大魏興和二年造則唐賢所珍已出於南城矣金袁輔之 【 袁一作郭】 得鄴南城注兩瓦筒以之支琴王庭筠為之賦詩云云 【 全金詩十六】
案續河南通志載此詩題云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而全金詩據彰德志錄入而無李輔之之名此所以作袁輔之又云袁一作郭也先生作五松亭記云李輔之丞此邑又云輔之燕人名弼輔之其字也據此則此詩與五松亭記皆為先生山居時作而全金詩之作袁作郭皆非矣遺山集有王黃華墨竹為郭輔之賦此又別為一人不得據此改李為郭明矣
○登林慮南樓 【 二首】
殿閤偏宜落照間倚天無數玉潺湲黃華墨竈知名寺荊浩關仝得意山遊子也如紅樹老殘僧偶與白鷗 【 一作雲】 還人生見說功名好不博南樓半日閒
戶牖憑高可散愁石田碁布青林稠西山萬古礙新月南風六月生涼秋見說官閒百無事不妨客至一登樓揚州騎鶴亦何有誠哉不負三年留 【 全金詩十六前一首又見續河南通志七十四】
○贈益公和尚還超山
平沙漠漠雁翩翩風弄菰蒲水拍天短艇得魚撐月去一聲漁笛破寒煙 【 汾州府志三十三藝文】
○題南山友雲亭
朝遊南山南暮遊北山北所以兩山雲盡與師相識師自出山去雲亦出山飛兩人渺何許矯首送雲歸雲歸人未歸小亭無恙否向來有奇姿無庸變蒼狗雲兮淡而貞載與尋宿盟論交須耐久持贈近無情清風動亭側明月生空碧嘉時為招呼相與成三益 【 同上】
○遊黃華山詩 【 四首】
王母祠東古佛堂人傳棟宇自隋唐年深寺廢無僧住滿谷西風栗葉黃
手拄一條青竹杖興來日挂百錢遊夕陽欲下山更好深谷無人不可留
帝遣名山護此邦千家落落嶺西牕山人乞與山前地鶴托先開二十雙
挂鏡亭西挂玉龍半山飛雪舞天風寒雲欲上三千尺人道高歡避暑宮 【 金石萃編百五十九題云黃華老人詩刻】
河朔訪古新錄云林縣西北三十里黃華山為林慮最著名勝以秋深黃華滿谷故名石刻僅存黃華老人山居詩四方又引元廼賢河朔訪古記云黃花谷多秋菊故名金翰林學士熊岳王公庭筠子端隱居谷中號黃花山主所居曰讀書巖文章書法高出流輩字學米元章墨竹類文湖州金章宗所謂昔之君子者也 【 按章宗稱其父遵古曰昔人君子此記語誤】
潘耒遊林慮山記云黃華山寺古慈明院也金詩人王庭筠嘗讀書於此詩碣尚存 【 河朔訪古新錄引】
李元陽黃華老人詩刻跋云右詩金翰林修撰王庭筠書庭筠字子端河東人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章宗明昌元年召試館職中選尋罷歸路出隆慮遊黃華山寺愛其幽絕因置田終焉自號黃華老人作詩十餘首鐫之山石世傳其四書法追米元章與趙渢趙秉文俱名家大明嘉靖壬子分巡金滄道提刑僉事郎中崔公官選石重鐫以示南中人士余摹得之謂人品與筆韵並勝不可無識 【 續雲南通志稿一七二引舊志 按志謂石刻在大理崇聖寺明郡人李中谿得其遺筆詩刻於石上又謂原碑在山西汾州明李元陽摹刻於大理崇聖寺末刻元陽跋滇黔紀遊以為仙人之筆殊誤】
王昶曰此碑刻黃華老人七絕四首不署題及年月雲南通志雜記卷載黃華老人詩金翰林王庭筠四絕句原在黃華山嘉靖間僉事崔官携帖至榆李元陽重摹之今碑在大理雙塔寺所載詩正與此四詩大同惟字句稍異者碑云興來日挂百錢遊志作自挂深谷無人不可留志作深林千家落落嶺西窗志作千家瑟瑟嵌西窗鶴託先開二十雙志作招客先開四十雙挂鏡亭西挂玉龍志作臺西寒雲欲上三千尺志作直上又帝遣名山一首碑作第三志作第四挂鏡亭西一首碑作第四志作第三此恐志別有所本也金史王庭筠傳字子端河東人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累調館陶主簿明昌元年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其在館陶嘗犯贜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自以號中州集不載此四詩其小傳云子端詩文有師法高出時輩之右字畫學米元章其得意處頗能似之平生愛天平黃華山水居相下十年自號黃華山主河南通志黃華山在彰德府林縣西二十里林慮山內山有三峯名仙人樓玉女臺魯般門其頂突出雲表名摩雲峯連峙若屏名連屏峯羣峯磊落如人名聚仙峯下有黃華谷志併載王庭筠詩三絕句一帝遣名山一王母祠東一挂鏡臺西而次首手拄一條云云志所不載其次序與碑異者王母祠東一首碑作第一志作第二帝遣名山一首碑作第三志作第一挂鏡亭西一首碑作第四志作第三其字之異則河南志與雲南志同大抵崔官所擕之帖詩與黃華山舊本同而河南志刪其一首也庭筠隱黃華在明昌元年以後而其作此詩不知在何年黃華山寺與雙塔寺兩處之刻詩亦皆無年月可繫今姑附金末 【 金石萃編一百五十九】
按徐霞客滇南游記云大理郡城西北二里有三塔寺當點蒼山之麓正殿後羅列諸碑而中谿所勒黃華老人書四碑在焉又云李中谿曾修大理府志其墓去寺不遠特往拜之按中谿即李元陽之別號王蘭泉敘崔官携帖至榆可與游記互參大理一名榆城此云三塔寺即雲南通志之雙塔寺二者必有一誤又續雲南通志稿所稱大理崇聖寺即雙塔寺之正名也
又按先生於大定二十年至二十九年隱居黃華山王氏謂在明昌元年以後殊誤詳見年譜
○黃華亭 【 六首】
帝遣名山護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山僧乞與山前地招客先開四十雙 【 全金詩十六又續河南通志七十五】
陶宗儀曰嘗讀金黃華老人詩有招客先開四十雙之句殊不可曉近讀雲南雜誌曰夷有田皆種稻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而後驅之犁一日為一雙以二乏為己二己為角四角為雙約有中原四畝地則老人之詩意見矣 【 輟耕錄】
手拄一條青竹杖真成日挂百錢游夕陽欲下山更好深 【 一作空】 林無人不可留 【 同上】
王母祠東古佛堂人傳棟宇自隋唐年深寺廢無人住滿谷西風栗葉黃 【 同上】
挂鏡臺西挂玉龍半山飛雪舞天風寒雲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歡避暑宮 【 同上】
謝榛詩說云金王庭筠黃華山絕句云挂鏡臺西挂玉龍半山飛雪舞天風寒雲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歡避暑宮邊華泉謂詩及行草皆入化矣 【 全金詩十六引】
道人邂逅一開顏為借筇枝策我孱幽鳥留人還小住晚風吹破水中山 【 全金詩十六又續河南通志七十五】
一派湍流漱石崖九峯高倚翠屏開筆頭滴下煙嵐句知是棲霞觀裏來 【 全金詩不載此詩見續河南通志七十五及河朔訪古新錄】
河朔金石目云黃華老人山居詩刻共四方三方在林縣西北二十里黃華上寺 【 即慈明院】 一方在黃華下寺 【 即覺仁寺】 縣文廟有嘉靖年複刻本有二石文與上下寺者不同
河朔訪古新錄云林縣城內東南隅修文坊文廟有複刻金黃華老人王庭筠山居詩 【 草書】 四方亦列於應門之內也按此詩係明嘉靖間複刻縣志藝文載七絕五首較複本多道人邂逅亦 【 按當作一】 開顏為借筇枝策我孱幽鳥留人還小住晚風吹破水中山一首與黃華山上下寺所存原刻較三四兩絕文字相同一二兩絕又為縣志及複刻所無又府志所載五首一二三三首相同第四首與縣志所載多同第五首一派湍流漱石崖九峰高倚翠屏開筆頭滴下煙嵐句知是棲霞觀裏來是黃華老人山居已有七絕八首今石刻僅存六首知散佚者多矣
按王氏金石萃編載黃華老人詩刻七絕四首雲南通志亦作四絕句河南通志祇載三首字句次第又復不同全金詩則多道人邂逅一首續河南通志作黃華亭五首餘四首字句次第又與萃編所載頗多出入碑刻王母祠東第一手拄一條第二帝遣名山第三掛鏡臺西第四全金詩帝遣名山第一手拄一條第二王母祠東第三挂鏡臺西第四道人邂逅第五千山瑟瑟嵌西窗碑作千家落落嶺西窗山僧乞與山前地碑作山人乞與山前地招客先開四十雙碑作鶴托先開二十雙真成日挂百錢游碑作興來日挂百錢遊空林無人不可留碑作深谷無人不可留年深寺廢無人住碑作無僧住挂鏡臺西挂玉龍碑作挂鏡亭西寒雲直上三千尺碑作寒雲欲上大抵與王氏所見雲南通志著錄之字句略同續河南通志又多一派湍流一首共為六首以帝遣名山一首題作林慮其餘五首題作黃華河朔訪古新錄所見與續河南通志同茲以各有所本故並存之
又案黃華山詩石刻前後凡五其一在黃華山中之慈明覺仁二寺即先生讀書之所在亦即最初之石刻也其二在林縣文廟其三在山西汾州府學其四在山西朔州右玉縣白衣寺其四在山東城武縣學其五在雲南大理雙塔寺後四者皆摹刻也
○棲霞觀
偶尋溪水到仙宮身世渾疑是夢中風動霓旌高縹緲烟籠瑤樹鬱青葱會聞白鶴歸華表試為丹砂問葛洪明日維舟重相訪桃花滿路失西東 【 河南通志五十寺觀又全金詩十六】
○曲水園
山陰禊事記蘭亭珠玉琳瑯照眼明曲水至今無好客一觴還自契幽情 【 河南通志五十一古蹟又全金詩十六】
○清華臺
埉圠有同色雪深雲未開終南晴夜月彷彿似登臺 【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十七墨刻又全金詩十六】
○道村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簷 【 同上】
○題馬光塵畫
珠璧佳城下丹青敗藁間殘年兩行淚絕筆數重山 【 續夷堅志二五又全金詩十六】
○佚句
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 【 滹南集四十五】
○叢臺絕句
猛拍闌干問興廢野花啼鳥不譍人 【 同上四十詩話】
○法具
半生客裏無窮恨告訴梅花說到明 【 同上】
○殘菊
幽花寂寞無多子瓣與黃蜂實密脾 【 續夷堅志四】
黃華集卷第二
●黃華集卷第三
遼陽金毓黻輯錄
詞
大江東去
謁金門
鳳棲梧
菩薩蠻回文
清平樂
烏夜啼
訴衷情
清平樂
水調歌頭
謁金門
桃花水
○大江東去 【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山堂晚色滿疏籬寒雀煙橫高樹小雪輕盈如解舞故故穿簾入戶掃地燒香團欒一笑不道因風絮冰凘生硯問誰先得佳句 有夢不到長安此心安穩只有歸耕去試問雪溪無恙否十里淇園佳處修竹林邊寒梅樹底准擬全家住柴門新月小橋誰掃歸路
○謁金門
雙喜鵲幾報歸期渾錯儘做舊愁都忘卻新愁何處著 瘦雪一痕牆角青子已妝殘萼不道枝頭無可落東風猶作惡
○鳳棲梧
衰柳疏疏苔滿地十二欄干故國三千里南去北來人老矣短亭依舊殘陽裏 紫蟹黃柑真解事似倩西風勸我歸歟未王粲登臨寥落際鴈飛不斷天連水
○菩薩蠻回文 【 三首】
斷腸人恨餘香換塵暗鎖窗春小花簷月曉屏掩半山青客愁楓葉秋江隔行遠望高城故人新恨苦斜日晚啼鴉白雲孤映遙山碧樓倚一天秋斷腸隨鴈斷來鴈與書回
○清平樂 【 賦杏花】
今年春早到處花開了只有此枝春恰到月底輕顰淺笑 風流全似梅花承當疏影橫斜夢想雙溪南北竹籬茅舍人家
○烏夜啼
淡煙疏雨新秋不禁愁記得青帘江上酒家樓 人不住花無語水空流只有一雙檣燕肯相留
○訴衷情
夜凉清露滴梧桐庭樹又西風薰籠舊香猶在曉帳煖芙蓉 雲淡薄月朦朧小簾櫳江湖殘夢半在南樓畫角聲中
○清平樂 【 應制】
瓊枝瑤月簾捲黃金闕宮鬢蛾兒雙翠葉點綴離南鬧雪 東風扇影伭還紅雲不隔天顏夜夜華燈萬樹年年碧海三山
○水調歌頭
秋風禿林葉卻與鬢生華十年長短亭裏落日冷邊笳飛鴈白雲千里況是登山臨水無賴客思家獨鶴歸何晚已後滿林鴉 望蓬山雲海闊浩無涯安期王舄何處袖棗如瓜一笑那知許事且看尊前故態耳熱眼生花肝肺出芒角漱墨作枯楂
○謁金門 【 賦玉簪】
秋蕭索燈火新涼簾幕翠被不禁臨曉薄南樓聞畫角 想見玉壺冰蕚一夜西風開卻夢覺烏啼殘月落幽香無處著 【 以上俱中州樂府】
○桃花水
釣魚船上謝三郎雙鬢已蒼蒼蓑衣未必清貴不肯換金章 汀草外浦花旁靜鳴榔自來好個漁父家風一片瀟湘 【 全金詩引靜齋至正遺編】
黃華集卷第三
●黃華集卷第四
遼陽金毓黻輯錄
家集
王遵古
王庭堅
王萬慶
王明伯
王遵古(補文一首)
○王遵古 【 文一首詩一首】
博州廟學碑陰記
過太原贈高天益
·博州廟學碑陰記
博州廟學厥惟舊哉宋元豐間徐公爽以己俸置房廊施於學以贍學者厥後值宋季兵火廟學被爇學之故基因擾攘間保聚為縣署所占今聊城縣廨是也聖朝天眷間學正祈彪始謀指射舊都監廨基以議興建學錄尚戢輔之適趙公愨來為教授公與正錄戮力規畫以贍學之資郡人之施建版堂三間兩廡十六間儀門三間門樓一間又塑宣聖顏孟三像既成郎中甄公格宅有舊十哲像施於學又繪七十二賢像於兩廡亦可謂之苟完矣後十餘年防判趙紹祖與學正成奉世創蓋講堂三間至大定甲午歲防判馮子翼為釋奠行禮之隘以作新大殿請於州方委正錄搢紳路應辰以贍學錢市材木築基址會太守完顏國公允節來守是邦知諸生當此重任力不能勝乃假以力功未及成移守於清此數君子有權輿庠序者有分祿養賢者有富貴而好禮者宜專其美為不朽之傳而廣道諸儒歸功於僕蓋欲使後來者用心益勤將有大於是者遵古惟墮成是懼故孜孜然卒其事安敢有其功哉若夫教化流行風俗移易人識廉隅國興仁讓然後語其成功不負數君子之志僕亦以此仰望於後來者焉 【 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記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書門人李穀篆額額曰廟學碑陰之記 拓本又金石萃編百五十五】
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記云夫有國家者欲成長久之業建不拔之基莫大乎厚風俗厚風俗之道莫大乎興學校蓋學校者教化所從出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所以明人倫也此之謂矣昔孔子欲行是道而不得其時乃修六經以詒後人孔子既沒之後雖復楊墨於戰國火於秦佛老於晉宋齊梁然其道揭日月卒使天下尊之以為先聖自京師至郡縣咸立廟學春秋釋奠與社稷通祀之至今不能易者何耶蓋自暴秦之後二千有餘歲其間願治之君有能尊夫子而行其道者效著於當年澤流於後裔故也略以近古治化最隆者明之漢唐之興莫不敦尚經術開設學校為先務而繼體承流者復能守而不失間得人如文翁常袞由是漢唐之風忠信廉恥庶幾三代及其季也先吏治而後德教政令因而失敘水旱緣以為災是時雖有外陵內侮之虞而國祚猶能綿綿不絕至於三四百年之久者豈非人被先王之澤情止乎禮義之效與即是以觀則崇學校以定教化有國者不可緩也本朝興太學於京師設祭酒司業博士之員以作新人材又興天下府學州縣許以公府泉修治文宣王廟舊有贍學田產經兵火沒縣官者亦復給於學此國家崇儒重道之意也州縣能體是意而奉行之不無其人而能如王公所居必興學見諸生以為政先出於中心之誠者幾何人哉公由太子司經來倅博州兼提舉廟學事既下車謁宣聖廟斯時惟大成殿始新而未完餘屋皆敝塑像置平地土中公因諸生侍坐而問其故有對者曰始徐大夫興崇廟學置贍學之資逮兵火廟學為灰燼天眷間趙大夫為學官以此地創建幾於苟完今弊若此適太守完顏國公欲修崇之既□新大成殿俄去郡厥功是用弗集公聞而歎曰今不嗣續其功殆非體上意而昭吾道也於是確乎以興作為己任必欲凡所謂廟學者無一不具焉乃請於州賴太守金吾劉公賢明樂善欣從其請於是正其地而垣之廣袤伍畝有奇鳩材募工自大成殿始塗塈潤色役不踰時而制作粲然宣聖之貌則取乎闕里之像顏孟之容則法乎祕閣之本皆作藻井華蓋以尊嚴之升堂之像自袞而下繪壁之像自鷩而下皆循其禮制而飾之其贊則有唐名臣之文講堂雖仍舊增檁以廣其制使寬而有容儀門復改作增土以高其基使翼然其正從祀畫像之廡經籍祭器之庫肄業之館庖廚之室高下相對凡四十楹皆創建而一新之壯麗宏敞合禮應圖以至堦序之布列垣墉之環繞水竇之濬治花木之栽植一一如式計其費無慮五百萬皆贍學之贏也原公之意以為苟不如是徒有修學之名耳自非知教化之原唯在於學者其誰能之昔漢之文翁為蜀郡守乃選明敏有才者親自飾厲每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飾行者與俱吏民榮之由是大化蜀地學比齊魯于時人材有至郡守刺史者唐之常袞由宰相出福建觀察使治臨於粵至為設鄉校民有能誦書作文辭者與為客主鈞禮觀游燕饗與焉俗一變歲貢士與內州等於時歐陽詹獨秀出學既成舉進士登第與韓退之輩同中選謂之龍虎榜今王公東漢彥方之苗裔家聲赫奕文采風流則與文翁常袞不相上下若乃勸學則加於二人一等矣若二人止能待士以禮王公又能課諸生以文獎其勤以厲其游尚其能而勉其未至其肯承口講指畫為文者皆有法度可觀推此則過於二人為不妄博關號為上州從來服儒冠道先王語登科者舉不乏人今又化王公之德將見豪傑之士應時所選比肩繼踵而出豈如蜀粵止稱文常所得人材而已哉去非耄矣無能為也郡庠諸君屬之作記去非既嘉王公之興學又感諸君之知待不敢以鄙拙辭去非曰自徐公之守是邦當宋元豐戊午距聖朝大定辛丑蓋百有餘年矣歷官者不為不多能推至誠興崇廟學者不可一二數是知漢唐之治數百年史稱文翁常袞興學校移風俗其美為二人所專為不妄噫王公方宣天子崇儒重道之德意學者方嚮王公之化風俗將益厚矣博人何其幸哉公名遵古字元仲好學守道天下目為遼東夫子其為政也緣以儒雅故所□稱治云 【 拓本及金石萃編一百五十按此碑在東昌府學行書額題新修廟學之記末云石硤王去非記庭筠書東平党懷英篆額學正晉紳信武將軍□□州司候騎都尉高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耿得中金吾衞上將軍充博州防禦使上護軍彭城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實封壹伯戶劉義立石】
元遺山博州重修學記云博之廟學當泰和 【 按當作大定】
中州倅王遵古元仲之所建元仲有文行道陵謂之昔人君子者也 【 遺山集三十二博州重修學記】
彭大翼云東昌府學有三絕碑金大定間重修文廟王去非撰記党懷英篆額王庭筠書丹時號三絕 【 山堂肆考】
趙崡題博州重修廟學記云王庭筠在金與趙秉文党懷英輩同負書名而庭筠酷似南宮此書是也考是時庭筠父遵古實成廟學事王去非記之而令庭筠書之故尤為得意篆額者懷英也 【 石墨鐫華六】
又題廟學碑陰云此亦王庭筠書其父記字差大結搆風骨似不及前碑 【 同上】
盛時泰題博州重修廟學記云右黃華行書全學南宮史言老人儀觀秀偉善談吐胸次不在元章下觀之信可見矣元白收法書極富長夏坐鵝羣閣臨摹不輟余每借閱之故為題此 【 元牘記】
又題博州廟學碑陰記云黃華老人此書駸駸遂凌米顛直欲與之分庭抗禮虎兒在階下便當縮項爾嘉靖甲寅六月十八日睡起書 【 同上】
右博州廟學記東昌人謂之三絕碑三絕者王去非文王庭筠書党懷英篆額也三人俱有傳庭筠之父遵古時為博州倅以興學自任庭筠此書結束殊有力真可與米顛蕪湖縣學記抗衡而去非作記時年八十有一耄而能文亦可稱也遵古字元仲好學守道當時稱遼東夫子官至翰林直學士而庭筠傳中祇一見其名未免失之略矣 【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八】
廟學碑陰記遵古撰亦庭筠書而筆勢尤縱逸以古文篆題其額者遵古之門人李穀亦不減党承旨筆法也記末自題熊岳王遵古熊岳縣屬東京路之蓋州故有遼東夫子之稱金史庭筠傳以為河東人誤 【 同上 按金史王政傳政辰州熊岳人子遵古庭筠為遵古之子金史亦有明文則河東之誤不問可知遵古之名又見章宗本紀非僅見庭筠傳錢氏此語稍失之疏】
青浦王昶曰此碑正面王去非撰文稽之東昌府志已載入學校卷中碑陰王遵古撰記府志不載東昌府宋金時皆謂之博州聊城縣倚郭當時祇有一學州縣合之故元豐間徐爽所建廟學其後淪為聊城縣廨至金天眷間祁彪即舊都監廨重建今府學是也碑云徐大夫興崇廟學即謂徐爽不詳其里居永樂舊府志稱其元豐中知博州捐資修學校有惠政碑又稱趙大夫為學官趙大夫者名愨時為教授碑又稱太守完顏國公者名允節又太守金吾劉公者名義即碑末列銜者也碑陰王遵古撰記遵古字元仲其子庭筠兩面碑文皆庭筠所書庭筠時為恩州判官金史文藝傳云庭筠字子端河東人中州集稱庭筠為熊岳人碑遵古自署亦作熊岳文亦稱遵古天下目為遼東夫子或者金時之所謂河東與唐宋以晉陽為河東者自別歟庭筠卒後章宗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又以才選直禁林是王氏父子受知於章宗如此撰文之王去非無考篆額者党懷英傳稱其為馮翊人而此碑自署東平未詳 【 金石萃編一百五十五】
·過太原贈高天益 【 天益能作大字】
遼海渺千里風塵今二毛心能如筆正官不稱才高筦庫非君事山林必我曹相期老鄉國拂石弄雲璈 【 中州集八】
○王庭堅 【 詩一首】
野菊
·野菊
鬬雞臺下秋風裏白白黃黃無數花日暮城南城北道半隨榛棘上樵車 【 同上】
案中州集 【 八】 王內翰遵古錄詩二首其野菊一首下繫子貞二字按小傳庭堅字子貞蓋附於其父之後而不復別出也
○王萬慶 【 文三首】
李山風雪松杉圖跋
雙溪小稿跋
與夾谷行省書
○李山風雪松杉圖跋
此老在泰和間猶入直於秘書監予始識之時年幾八十矣而精力不少衰每於屋壁間喜作大樹石退而睨之乃自歎曰今老矣始解作畫非真積力久工夫至到其融渾成就處斷未易省識今觀此風雪松杉圖其精緻如此至暮年自負其能亦未為過而世俗豈能真有知之者故先人翰林書前人詩以品題之蓋將置此老於古人之地也覽之使人增感云癸卯六月廿有二日萬慶謹書 【 金文最引墨綠彙觀】
○雙溪小稿跋
嘗觀雙溪詩氣體高遠清新絕俗道前人之所不道到前之人所不到情思飄如馭風騎氣真仙語也彼騷奴詩偷安識所謂神者每以不多得為恨今年秋八月承寄僅百篇於趙虎巖光祖不敢珍藏祕惜乃復刊行之以新世欲見而不得者此可與奪標掣鯨手道難為餘子言也王萬慶跋 【 雙溪醉飲集又金文最引】
○與夾谷行省書
即日槐夏清暑伏惟天人扶掖錫候起居禔福近違顏範不勝瞻詠之至計軒從屆朝即蒙恩穴?龍 【 穴?龍:寵】 矣今者天城張子瑋實與萬戶劉公同時舊人從軍歲久積有勞矣其□已能代其職屯於關中由是子瑋獲居鄉井初為天城酒使今改充本處管軍家口千戶是某姪女之壻屢來燕京本人有家道人力願隸麾下相公亦曾知識輒敢率易奉聞伏望鈞照比遂參覲伏冀奉時善保衞鈞嚴為國為民以益壽重區區奉狀不宣 【 金文最引中州啟劄】
○王明伯 【 詩一首】
失題
·失題
釣鼇公子鐵心胸興在三山碧海東千尺雲帆己高揭不知何日得秋風 【 中州集三黃華王先生庭筠小傳附載】
○王遵古 【 補文一首】
昌寧公廟記
·昌寧公廟記
古金天氏之子曰昧為玄冥師臺駘玄冥之少子也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潭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唐貞元九年始廟於近郊昌寧之封自石晉始宣濟廟額宋復加焉今累詔有司祭名山川為民祈福牧民者得不欽若天旨奉揚仁風洽神人導和氣哉大定十三年春夏旱暵汾鎮葛侯有事近郊而膏澤遂沛卜日虔謝而益以霢霂咸慶有秋爰因民請俾遵古實其事云公汾神也山川之神水旱厲疫則禱之禮也交以德不以凟侯感之誠神應之速天子之德百姓之福此聰明正直之驗也銘曰
莫潤非汾莫靈非神玄冥之子少皞之孫世長水官有功於民禱不崇朝膏雨既零禾麻菽麥既庭且碩豐年穰穰民揚厥德願侯康強神恆血食報之以文勒之以石非直為報後世是則 【 汾陽縣志】
黃華集卷第四
●黃華集卷第五
遼陽金毓黻輯錄
紀事
王政 王遵古 王庭玉 王庭堅 王庭筠 王庭掞 王萬慶 王明伯 王顯卿
○王政 王遵古 王庭玉 王庭堅 王庭筠 王庭掞 王萬慶 王明伯 王顯卿
王政辰州熊岳人也其先仕渤海及遼皆有顯者政當遼季亂浮沈州里高永昌據遼東知政才略欲用之政度其無成辭謝不就永昌敗渤海人爭縛永昌以為功政獨逡巡引退吳王闍母聞而異之言於太祖授盧州渤海軍謀克從破白霫下燕雲及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為安撫使前此數州既降復殺守將反為宋守及是人以為政憂政曰苟利國家雖死何避宋王宗望壯之曰身沒王事利及子孫汝言是也政從數騎入州是時民多以饑為盜坐繫政皆釋之發倉廩以振貧乏於是州民皆悅不復叛傍郡聞之亦多降者宋王召政至轅門撫其背曰吾以汝為死矣乃復成功耶慰諭者久之天會四年為燕京都麴院同監未幾除同知金勝軍節度使事改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掌軍資是時軍族始定筦庫紀綱未立掌吏皆因緣為姦政獨明會計嚴扃鐍金帛山積而出納無錙銖之失吳王闍母戲之曰汝為官久矣而貧不加富何也對曰政以楊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貧吳王笑曰前言戲之耳以黃金百兩銀五百兩及所乘馬遺之六年授左監門將軍歷安州刺史檀州軍州事戶吏房主事天眷元年遷保靜軍節度使致仕卒年六十六政本名南撒里嘗使高麗因改名政子遵仁遵義遵古遵古有傳 【 金史循吏傳】
按高麗史 【 十六】 仁宗十三年二月辛丑金報哀使檢校右散騎常侍王政來又案金史熙宗本紀天會十三年正月己巳太宗崩庚午即皇帝位癸酉遣使告哀於高麗及報即位 【 又同書交聘表所紀亦同】 金天會十三年即高麗仁宗十三年也遣使以正月至以二月兩書所紀正合惟金史未書使臣姓名耳政本傳云嘗使高麗即指此也
又按本傳不載檢校右散騎常侍之官蓋為攝官故史從略
又按施國祁金史詳校云遵古有傳有上當加子庭筠三字遵古無傳附見子庭筠傳
王庭筠字子端河東人生未期視書識十七字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稍長涿郡王翛一見期以國士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臨政即有聲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軻 【 軻:翰】 治其獄庭筠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再調館陶主簿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歎其乏材參政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詔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秘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第五百五十卷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昔東漢之士與宦官分朋固無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語在秉文傳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四年超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為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又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又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庭筠儀觀秀偉善談笑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接既見和氣溢於顏間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不恨也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進卿李公度其薦引者如趙秉文馮璧李純甫皆一時名士世以知人許之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工險韻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書法學米元章與趙渢趙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子曼慶亦能詩並書仕至行省右司郎中自號澹游云 【 金史文藝傳】
按元氏墓碑及中州集俱作熊岳人金史於其祖亦曰辰州熊岳人獨於本傳曰河東人此宜訂正者也先生父遵古曾官汾州觀察判官又先生嘗隨父任而往然不可因此遽謂為河東人且先生嘗留居相下十年何以不謂為彰德人以此例彼可以知其誤矣施氏金史詳校云河當作遼 【 又金石萃編謂金之河東與唐宋異非也】 其說雖當究不若作熊岳人之為一致也
泰和壬戌冬內翰王公卒於京師道陵雅知公家無餘財將無以為葬也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未幾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而其詩有天材超邁無慚琬琰之句蓋公門閥人品器識文藝一時名卿材大夫少有出其右者上意亦恨其得之晚而用之者百未一試也故殷重嗟惜之如此公諱庭筠字子端姓王氏家牒載其三十二代祖烈太原祁人避漢末之亂徙居遼東曹公特徵不應隱居終身其後遼東亦亂子孫散處東夷十七代孫文林仕高麗為西部將歿於王事又八世曰樂德居渤海以孝聞遼太祖平渤海封其子為東丹王都遼陽樂德之曾孫繼遠仕為翰林學士因遷家遼陽繼遠孫中作使咸飭避大延琳 【 原作林延誤】 之難遷漁陽咸飭孫六宅使恩州刺史叔寧遷白霫六宅生永壽居韓州遼天慶中遷蓋州之熊岳縣占籍焉永壽之長子政事金朝官至金吾衞上將軍建州保靜軍節度使保靜之中子遵古字元仲正隆五年進士仕為中大夫翰林直學士文行兼備潛心伊洛之學言論皆可紀述明昌應詔有昔人君子之目子孫以昔人名所居之山而君子名其泉所為志也中大夫四子庭玉庭堅次即公太師南陽郡王張公浩之外孫生未朞視書識十七字六歲聞父兄誦書能通大義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餘言涿郡王公翛然風岸孤峻少所許可一見公以國士許之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釋褐承事郎恩州軍事判官臨政即有能官之譽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者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與公治其獄公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再調館陶主簿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風采謂當一日九遷乃今碌碌常選限於賢愚同滯之域簿書期會隨俗俯仰殊不自聊秩甫滿單車徑去卜居隆慮周覽山川以謂西山橫截千里隱然如臥龍起硔硲天平黃華主魯般門龍之首脊肋尾皆具而黃華蔚然涵濃秀之氣山有慈明覺仁二寺上下相去不半里所西抵鏡臺直雞翅洪之懸流幽林穹谷萬景坌集一水一石皆崑閬間物顧視塵世殆不可一日居也乃置家相下買田隆慮借二寺為棲息之地時往嘯咏若將終身焉晉人庾袞隱居義陽僅見於傳記黃華雖勝絕而近代無所知名至於高賢題詠亦罕及之自公來居以黃華山主自號茲山因之傑出太行之上人境俱勝於公見之山居前後十年得悉力經史務為無所不窺旁及釋老家尤所精詣學益博志節益高而名益重明昌初用薦者以書畫局都監召俄授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遷翰林修撰坐為言事者所累出為鄭州防禦判官承安初繼丁內外艱哀毀骨立幾至不起四年起復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至三十餘首寵眷優異蓋將大用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實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務郎緋衣銀魚夫人張氏亦太師女孫子男三人萬安萬孫萬吉皆早卒女三人長曰從淨幼為女官公歿後以能詩召見特加敬異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無子以弟庭掞之次子萬慶為之後以蔭補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畫能世其家孫某曾孫某尚幼公儀觀秀偉善談笑俯仰可觀外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之接一見之後和氣津津溢於顏間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之亦不恨也從之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晉卿李公度所引見者如閑閑趙公內翰馮公屏山李公皆為文章鉅公下者猶不失為名士世以知人許之為文能道所欲言如文殊院斲琴飛來積雪賦及漢昭烈廟碑文等辭理兼備居然有臺閣體裁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以險韻為工方之少作如出兩手可為知者道也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傳於世世之書法皆師二王魯直元章號為得法元章得其氣而魯直得其韻氣之勝者失之奮迅韻之勝者流為柔媚而公則得於氣韻之間百年以來公與黃山閑閑兩趙公人俱以名家許之畫鑒既高又嘗被旨與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祕府書畫因集所見及士大夫家藏前賢墨蹟古法帖所無者摹刻之號雪溪堂帖一十卷至於筆墨游戲則山水有入品之妙墨竹殆天機所到文湖州以下不論也每作一幅必以千文為號不肯輕以予人閑閑有上公詩云李白一杯人影月鄭虔三絕畫詩書馮內翰挽章云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人以為實錄云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萬慶為言先公之歿四十餘年矣南北喪亂初無歸顧之望衰年乃得灑掃墳墓丘木已老而旌紀寂寥某死不得瞑目矣今屬筆於子幸有以惠顧之某不敏自初學語先夫人教誦公五言志學以來知慕公名德蓋嘗夢寐見之雖不迨指授至於不腆之文亦從公沾丐得之已嘗不自揆度為先正壽國文貞張公閑閑趙公內相文獻楊公碑矣有如我公乃不得著金石傳永久顧安所逃責乎乃勉為論次之而係以銘銘曰山立兮揚休元精兮當中冠名士兮中朝何隱隱兮隆隆明昌天開文治昭融婉孌龍姿孰雲之從望公修門劍佩從容行人會盟常伯秩宗燕閒論思袞職彌縫顧曷任弗勝而鉛槧是供生材實難間氣所鍾有物妒之隨以禍攻白駒忽其過隙乃欲歷九關而上通詩至夔州而仙文以潮陽而雄假公歲千寧阨以窮研摩於韓杜之後宜愈困而愈工養吾棟而先代果奚貴乎楠松謂公不遇耶獨簡在乎淵衷謂公為遇耶方積累之為功畀鎡基而奪之而無庸計夫乖逢馬鬣兮蒿蓬摧熊岳兮天之東望倒影兮不及抱明月兮長終澤畔行唫俯水伯之幽宮裴回故都而不認訣寫孤憤於迴風謫傅長沙蟊賊內訌邈前席之不再俄占書之告凶貴大患若身兮羌今昔之攸同我作銘詩并以慰公使不幸而為屈賈其何以釋玄壤之遺恫 【 遺山集十六王黃華墓碑】
王內翰諱遵古字元仲父政金吾衞上將軍三子遵仁遵義元仲其季也元仲四子庭玉字子溫內鄉令終於同知遼州軍州事庭堅字子貞有時名庭筠字子端庭掞字子文 【 中州集八】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又同書孫鐸傳鐸性敏好學遼陽王遵古一見器之期以公輔此皆遵古逸事之可考者
庭筠字子端熊岳人父遵古字元仲正隆五年進士仕為翰林直學士才行兼備道陵所謂昔人君子者也子端早有重名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風流照映一時歷州縣用薦者供奉翰林承安中為言事者所累謫鄭州幕官未幾復應奉稍遷修撰卒官年四十七子端詩文有師法高出時輩之右字畫學米元章其得意處頗能似之墨竹殆天機所到文湖州已下不論也平生愛天平黃華山水居相下十年自號黃華山主有集傳於世其歿也道陵有詩悼之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中無復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詩不錄屏山故人外傳云子端出 【 全金詩作大】 家子風流蘊 【 全金詩作醯】 藉冠冕一時為人眉目如畫善談笑俯仰可觀外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接一見之後和氣津津溢於衡字間又其折節下士如恐不及苟有可取極口稱道之故人人恨相見之晚也子萬慶字禧伯詩筆字畫俱有父風仕為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猶子明伯幼歲學書書家即稱賞之倜儻無機膂力絕人曾有詩云釣鼇公子鐵心胸興在三山碧海東千尺雲帆已高揭不知何日得秋風死於鄧州年未四十也 【 同上三題曰黃華王先生庭筠】
案麻革有贈王明伯詩見卷六
王萬慶字禧伯史作曼慶自號澹游黃華老人庭筠子也仕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詩筆字畫皆有父風時論金人字畫以黃華父子為最方之二米云 【 全金詩五十一】
金史完顏賽不傳天興二年七月遣郎中王曼慶會徐宿靈璧兵取源州金元帥郭恩統之又中州集王賢佐 【 名澮一字玄佐】 小傳宣宗遣王曼卿授賢佐遼東宣撫使不拜曼卿當即萬慶此皆萬慶逸事之可考者
王顯卿熊岳人黃華姪孫 【 王惲秋澗大全集八十即中堂事紀上顯卿為典吏四人之一】
案全金詩五十一引彰德府志金進士題名五十一人內有王萬鈞王萬石豈先生之猶子禧伯之昆弟行歟附著於此以竢博考
黃華集卷第五
●黃華集卷第六
遼陽金毓黻輯錄
題識
王黃華庭筠
王元仲遵古
右王澹游萬慶
王明伯
○王黃華庭筠
寄王學士子端
跋黃華墨竹
曉雲次子端韻
利涉道中寄子端
王子端挽辭
挽黃華詩
子端山水同裕之賦
哭黃華
黃華畫古柏
王子端云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其小樂天甚矣予亦嘗和為四絕
題黃華江皋烟樹
題子端雪溪小隱圖
題黃華幽居圖
游黃華山
王學士熊岳圖
王黃華墨竹
王子端內翰山水同屏山賦二詩
黃華峪十絕句
墨竹扇頭
跋國朝名公書
和黃華老人題獻陵吳氏成趣園詩
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
跋黃華墨蹟
題黃華與李彥明太守一十三帖彥明係公同年友也
跋黃華題郭壽卿雙溪圖
跋黃華煙江歸艇圖
跋黃華老人二詩後
跋黃華書法
黃華墨竹
題黃華帖
題王黃華墨竹
題王黃華詩稿
題王庭筠秋山應制詩藁
金王庭筠書服胡麻賦
書蒙翁所藏黃華老人真蹟後
金王庭筠行書太原重修學記
遊黃華山和王庭筠韻
·寄王學士子端
趙秉文
寄語雪溪王處士年來多病復何如浮雲世態紛紛變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杯人影月鄭虔三絕畫詩書情知不得文章力乞與黃華作隱居 【 中州集三又滏水集七】
按此詩亦見歸潛志謂趙閑閑少嘗寄黃華詩其詩至今為人傳誦且趙以此詩初得名云詳見卷七
·跋黃華墨竹 【 二首】
前人
老可能為竹寫真東坡解與竹傳神墨君有語君知否須信黃華是可人淡墨閒臨謝女真蕭然林下自風神世間亦有丹青手只解尋常寫市人 【 滏水集九】
·曉雲次子端韻
党懷英
灤溪經雨浪生花曉碧翻光漾曉霞川上風煙無定態盡供新意與詩家 【 中州集三】
·利涉道中寄子端
周昂
行武昌望利涉高青煙低白雪岡陵彌漫溝澮滅氤氳冷日從東來照我清影忽作溪水臥明月凌兢羸馬蝟毛縮詰曲微行蛇腹裂遺鞭脫鐙初不知指僵欲墮骨欲折氈裘毛襪良可念我自無備誰從輟人家土榻借微暖坐久清冰落鬚頰黃華臞仙怯風馭久向笙歌窟中蟄徑須持此遠相餉一洗夜堂花酒熱 【 同上四】
·王子端挽辭
路鐸
才名如此不償窮再入承明一病翁白髮光陰文字裏黃華林麓畫圖中謫仙猶想屋梁月荊產空懷松下風聊應世綠緣故在會看歸鶴語遼東 【 同上】
·挽黃華詩 【 佚句】
馮璧
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 【 遺山集王黃華墓碑】
·子端山水同裕之賦
李純甫
遼鶴歸來萬事空人間無地著詩翁只留海岳樓中景長在經營慘淡中 【 中州集四】
·哭黃華
前人
士價五羊皮人生黍一炊蓋棺那可忍挂劍不勝悲向上誰曾到面今渠得知侍臣傷立本老姥怒羲之作病無如酒窮愁正坐詩中郎猶有女少傅竟無兒散落真行帖飄零騷雅辭儒林頓憔悴未敢哭吾私 【 同上】
·黃華畫古柏
密璹
黃華老人畫古柏鐵簡將軍挽大弨意足不求顏色似荔支風味配江瑤 【 中州集五】
·王子端云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其小樂天甚矣予亦嘗和為四絕
王若虛
功夫費盡漫窮年病入膏肓不可鐫寄語雪溪王處士恐君猶是管窺天
東塗西抹鬬新妍時世梳妝亦可憐人物世衰如鼠尾後生未可議前賢
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痒豈勝鞭世間筆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
百斛明珠一一圓絲毫無恨徹中邊從渠屢受羣兒謗不害三光萬古懸 【 滹南集四十五又中州集六惟無後一首】
案中州集無百斛明珠一首且第三首第二句搔痒中州集作搔背第四句此老胸中具一天中州集作自有天又題予亦嘗和為四絕七字作漫賦三詩為白傅解嘲又按歸潛志載趙閑閑之語曰王子端才固高然太為名所使每出一聯一篇必要時人皆稱之故止是尖新其曰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不免物議也所謂物議蓋即指此
·題黃華江皋烟樹 【 二首】
雷淵
疏柳靜茅亭亭下長江路不見亭中人蕭蕭煙景暮
江山萬里眼一亭略約之黃華未死在看取畫中詩 【 中州集六】
·題子端雪溪小隱圖
張行簡
出處皆天豈自由仙標終合冠鼇頭不妨貌取黃華景時向鈴齋作臥游 【 中州集九】
·題黃華幽居圖
李獻甫
層層佛屋貼山腰山下幽居勝午橋物外人家無稅役閒中生理足漁樵雁踰遠障凌虛迥人與高秋共寂寥何處人間景如此便應歸隱不須招 【 中州集十】
·游黃華山
元好問
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耳更覺摹寫難為功是時氣節已三月山水赤立無春容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蔕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輕月圓轉不相礙變見融結誰為雄歸來心魄為動蕩曉夢月落春山空手中仙人九節杖每恨勝景不得窮攜壺重來巖下宿道人已約山櫻紅 【 遺山集三】
·王學士熊岳圖
前人
洗葠池水甜於蜜玉堂仙翁髮如漆膝前文度更風流盡卷風流入詩筆長松手種欲摩天海岳樓空落照邊古來說有遼東鶴仙語星星誰為傳五百年間異人出卻將錦繡裹山川 【 同上四】
·王黃華墨竹 【 為郭輔之賦】
前人
古來畫竹尊右丞東坡斂袂不敢評開元石本出摹寫燕市駿骨留空名亦有文湖州畫意不畫形一為坡所賞四海知有篔簹亭深衣幅巾老明經老死不敢言縱橫豈知遼江一派最後出運斤成風刃發硎雪溪仙人詩骨清畫筆尚餘詩典刑月中看竹寫秋影清鏡平明白髮生娟娟略似萱草詠落落不減叢臺行千枝萬葉何許來但見醉帖字攲傾君不見忠恕大篆草書法趙生怒虎噀墨成至人技進不名技游戲亦復通真靈百年文章公主盟屏山見之跽且擎聲光舊塞天壤破議論今著兒曹輕有物於此鳴不平悲耶嘯誰汝令只恐破窗風雨夜怒隨雷電上青冥 【 同上五】
·王子端內翰山水同屏山賦二詩
前人
鄭虔三絕舊知名付與時人分重輕遼海東南天一柱胸中誰比玉崢嶸
萬里承平一夢間風流人物與江山眼明今日題詩處卻見明昌玉筍班 【 同上十一】
·黃華峪十絕句
前人
岱崧王屋舊經過自倚胸中勝概多獨欠太行高絕處青天白日看山河
樹經凍雨半青黃山入高秋老更蒼且就同游盡佳客不妨五日未重陽
紅葉黃花風露清比來春色不多爭秋山卻也堪人恨白與高歡作錦城
絕壁孤雲仔細看雲間龍穴想高寒碧瀾寸寸橫秋色空對山靈說到難 【 唐人到難篇有碧瀾之下寸寸秋色之句見文粹】
玉立千峰畫不如天公自有范寬圖閭山要著黃華老千尺珠簾得似無 【 前輩閭山詩有向使早逢周處士子端應不號黃華之句處士指周先生德卿】
團團石甕琢青瑤仰面看雲覺動搖誰著天瓢灑飛雨半空翻轉玉龍腰
萬古飛流瀉不供枉教噴薄困魚龍謫仙賸有銀河句不道香鑪更一峰
大漢何因有蚌胎無窮冰雹落懸厓只愁駝背模餬錦翻倒龍宮復此來
落峽飛流散不收湍聲洶洶動高秋也應嫌被紅塵浣才近山門便洑流
乞得三泉住不成風沙鞍馬負平生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黃華識姓名 【 同上十三】
·墨竹扇頭
前人
嫩香新粉玉交加小筆風流自一家只欠雪溪王處士醉來肝肺出枯槎 【 同上】
·跋國朝名公書
前人
黃華書如東晉名流往往以風流自命如封胡羯末猶有蘊藉可觀 【 同上四十】
·和黃華老人題獻陵吳氏成趣園詩
【 元】 耶律楚材
雪溪詞翰輝星斗紙蠹塵蒙詩一首湛然揮墨試續貂囁嚅使人難出口丁年彭澤解官去遨遊三徑真三友悠然把菊見南山暢飲東籬醉重九獻陵吳氏治荒園成趣為名良可取養高不肯事王侯閒臥林泉了衰朽今年扈從過秦川可憐尚有蕭條柳歸計甘輸吳子先麗詞已後黃華手知音誰聽斷絃琴臨風痛想紗巾酒嗟乎世路聲利人不知曾憶淵明否 【 湛然居士集一】
·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 【 十首】
前人
黃華和同年九日詩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韻予愛而繼之前敘思歸之心後述參玄之志所謂倒食甘蔗者也
秋香真可人不為無人改自慚寒昔盟東籬子空待我獨搖酒巵不得寒英採臨風望故園參商二十載
西風殘日秋有客嗟幽獨偶爾得香醪淒然憶霜菊世態屢遷變人生多反復十年一夢中猶未黃粱熟
無花復無蝶不似今秋窮黃花歲歲別九日年年同我居北海南子在西山東公餘會何日一醉閒愁空
當年別吾山曾與黃華期富貴非予志卜築臨東籬今也違初心知我者其誰挂冠猶未遂寄此相思詩
無意戀三公有心辭駟馬洛陽失金谷閭山有別野芳酒瀉盈樽秋香折盈把沈醉臥西風不讓梨花下
汨沒紅塵中辜負黃華秋林泉與朝市試問孰為優胡然久沈首令我心悠悠酷思山水樂夢寐空神遊
歲月不我與彈指及衰年平生諳萬事抵死參重玄因緣不可滯慎毋法自然兩邊都不立別有壺中天
無知豈真知無見非真見遮照玄縱橫機關千萬變虎口幾橫身臨敵經百戰三折為良醫一交學一便
五流分洞下一派起湖南春水無心碧秋山著意嵐林濟真顛漢曹山放酒酣許多閒伎倆子細好生參
水外猶逢水山前更有山元知非內外更不在中間測海纔盈掬窺天見一斑樞機漫竭世一筆請君刪 【 同上九】
·跋黃華墨蹟
【 元】 王惲
予觀公書多矣曰黃華山主者蓋公中年筆也其格調步趨要本二王氣韻蕭散得元章之勝勁厲初不逮之然如王謝子弟以生長見聞猶足以超人羣也殷溪云 【 秋澗大全集七十一】
·題黃華與李彥明太守一十三帖彥明係公同年友也
前人
此數帖蓋公官翰林時書也至有飢寒之厄近在旦夕又云收拾扈從秋山貧家至甚不易令人披讀可勝歎惋當明昌嚮文之世公以文彩風流照映一時其窘迫乃爾豈官散祿薄未為道陵所知不然貧乃士之常事造物者庸玉汝於成耶至於文翰之妙如荊金和璞自有定價不待稱而後重也 【 同上】
·跋黃華題郭壽卿雙溪圖
前人
雙溪余家山物也今觀公此作所謂詩中有畫畫未必能得真矣 【 同上】
·跋黃華煙江歸艇圖
前人
先生當明昌間以文彩風流照映玉堂今觀此畫所謂金鑣野鹿志在長林豐草也 【 同上七十二】
·跋黃華老人二詩後
前人
觀公手跡多矣此幅恐是早年所作然澗松出土已有淩雲之氣識者自當知之 【 同上】
·跋黃華書法
前人
昔黃華老仙方書翰得名求之者眾日不暇給張丹華家僮善於刻鵠公時命代書至真贋莫辨此又張奴之重胎者也 【 同上】
·黃華墨竹
【 元】 姚燧
湖州再變到黃華兩竹離披自一家萬斛顛風掣旗腳軍民吹屈最高牙 【 牧庵集三十四】
·題黃華帖
【 元】 袁桷
米襄陽學段季展得其刷掠奮迅故作大字悉祖之考諸右軍筆陣實未有是體蕭齋丈二蓋其鼻祖季展之變由是始沈傳師實為雲仍米良有所本矣黃華老人百一帖評品悉祖寶章故其大字超軼抗衡桷舊閱金帝實錄老人為修撰時坐擅議朝政受杖噫使在慶曆元祐寧有是耶至治三年二月史官袁桷書 【 清容居士集四十六】
·題王黃華墨竹
【 元】 袁桷
黃華老人祖襄陽筆墨至於平世不遇卒至窮困流離時使之然使生元祐盛時實不在米老下文丹淵用墨意在筆前觀此卷豈在彭城下耶德常評古精詣遂取其評以書 【 同上四十七】
·題王黃華詩稿
【 明】 宋濂
予在江乘偶見黃華山主王庭筠子端詩藁三首一首絕句次彥高問疾韻二首七言律次許子靖題光華堂韻彥高當是翰林待制吳激乃王履道外孫米元章之壻也筆法遒勁得於婦翁為多子靖名安仁大定七年進士歷禮部員外郎出守高平後以汾陽節度使致仕此二公皆當時知名之士子靖登第蓋先子端九年而彥高與子端之父遵古游尤號前輩今觀其勞問酬答所以敦忘年之契甚至此在二公固為盛德而子端文采蘊藉為一時之所景尚者於斯亦可概見矣子端熊岳人官止翰林修撰字法初倣元章謫鄭州後氣象橫放自成一家予甚愛之故識其後持歸金華山中以示子孫之嗜書者或曰彥高與子端相去頗遠恐或別是一人余亦未能深知之也 【 宋學士全集十二又全金詩十六】
·題王庭筠秋山應制詩藁
前人
金源之制每歲以正月如春水九月幸秋山五日之間羣臣一進起居表其嚴慎如此之至者志非在於田游將欲修兵政而紓民賦也道陵如薊門至秋山河東王庭筠以翰林修撰扈從左右應制賦詩三十餘篇甚被獎眷蓋自大定以來累洽重熙文物聲名可擬漢唐故其一時君臣遇合天施地受雨露無際緣物引興浹於太和此乃金極盛之時奈何盛極忘治詒謀匪遠僅一再傳翠華遙遙南狩而秋山者則已委於沙塵烽火之區武元文烈諸孫雖欲求一乳兔而射之尚何可得耶觀庭筠之詩而感慨係之矣自當時言之孰不效上林羽獵以侈大榮觀而庭筠乃能以秋山不合圍為風則庭筠者亦良士也哉此卷庭筠所具之稿惟十四首而逸其大半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歷凡二十有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至若牡丹酴釄松影三詩則不知作於何時按庭筠以明昌三年供奉翰林五年八月遷修撰未幾謫鄭州防禦判官承安四年復起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改元又轉修撰明年遂亡壽甫四十七爾詩既題曰奉旨而作雖不能必於何年其決在禁林之日矣按春水秋山初無定處洪皓續松漠紀聞謂去國數百里逐水草而居處也 【 同上】
·金王庭筠書服胡麻賦
【 明】 胡翰
右服胡麻賦蘇文忠公所作黃華山主王子端之所書也子端在金源事章宗為翰林修撰是時金有國已久士大夫舍干戈從事翰墨之間如党竹溪趙黃山諸人各擅所長以名家子端行草則取法黃山能變而之古者也余往在燕都嘗於市上購得子端過蟠桃山和二兄詩二首詞翰皆非近人可比遭值戊戌兵燹之變散逸不存意猶惜之及來太末復於民家見此卷楮墨零落幸而存耳意欲售人而人不知其可貴獨余寓目之頃如覩舊物然亦不復求之今乃歸於吾鄉人任氏卷後有元遺山題識以淵珠膏火之喻為不可曉蓋金人傳寫誤以珠在淵作在淵珠也獨未審膏火所喻昔朱子嘗取文忠此賦以續騷余不復尚論子端書法氣韻似米南宮妙處不減晉人自明昌距今垂二百年當土宇分合之後寥寥不可多得矣雖有拱璧寧能過之 【 佩文齋書畫譜七十八引胡仲子集】
·書蒙翁所藏黃華老人真蹟後
【 明】 李東陽
右黃華老人書三十三字吾外舅蒙翁先生所藏翁及天全翁徐公所題皆在焉老人本金人姓王氏名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舉進士官至翰林修撰書學宋米元章論者謂其胸次不在米下此詩已斷裂不能讀而字畫遒逸可玩蒙翁題五字筆意渾成天全并稱為得意信然而天全此書亦奇偉絕俗雖稱三絕可也某將南歸時蒙翁指此書謂曰子至姑蘇必見此翁某未至數日而翁已卒歸見蒙翁已臥病不能語嗚呼異代不足論二翁雖異尚殊見皆蓋世人豪而亦不可作矣可勝慨哉可勝慨哉 【 懷麓堂集二十一】
·金王庭筠行書太原重修學記
【 明】 盛時泰
老人此書筆勢在博州二碑之下吾鄉嚴子寅性嗜米書兼蓄學米得名者蓋亦從流溯源之意今乃都歸元白元白其勿厭觀也哉洗硯磯邊夏水正漲日臨百過足矣 【 元牘記又有二則已見前】
案盛時泰字仲交上元人撰元牘記於嘉靖丙辰元應作玄清代避諱改玄作元姚元白名淛嚴子寅名賓俱精賞鑒亦最嗜米書者又佩文齋書畫譜引作蒼潤碑跋
又案山西通志三十五太原府儒學金天會九年耶律資讓鎮太原重建正隆初太原尹完顏宗憲修大定丙午亞尹張子衍漕貳楊柏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明昌二年張大節知太原增治殿宇講堂齋室翰林趙渢為記又寰宇訪碑錄太原府學碑明昌二年趙渢撰正書在山西陽曲按黃華所書碑當在大定丙午至明昌二年之碑以趙黃山渢為一代作家兼書家撰書必為一人故不以屬之黃華也此碑是否尚在可徵訪之
·遊黃華山和王庭筠韻
【 清】 李森先
寂寞寒峰一古堂任人傳說總荒唐王君何事偏投老為愛秋山葉葉黃
何處飛泉不作龍臺高玉女自清風忽然天際生奇想定有真人出上宮 【 河南通志七十四藝文】
右王黃華庭筠
○王元仲遵古
王元仲海岳樓同諸公賦
同知王公贊
·王元仲海岳樓同諸公賦
王珦汝玉
十二朱欄倚半空元龍高臥定誰雄簷楹翠濕蓬山雨枕簟涼生弱水風物色橫陳詩卷裏雲濤飛動酒杯中謫仙會有騎鯨便八極神游路可通 【 中州集八附王汾州璹詩後】
·同知王公贊 【 元仲】
失名
顯允王公此邦賢倅治飾儒術政施寬愛學校修完士民感戴東堂繪真永獲瞻拜 【 金文最載東昌府麒麟碣】 張金吾曰麒麟碣贊凡三十首東昌府志載十四首末二人曰金吾劉公真同知王公真真者像也劉公則金金吾上衞博州防禦使劉義王公則金太子司經同知博州王遵古不斥其名則知贊為金人所作矣
右王元仲遵古
○右王澹游萬慶
九日月中對菊同禧伯郎中賦
答王澹游冬日二色桃花詩
春日懷王澹游禧伯
跋澹游王先生詩後
王澹游墨竹
題王澹游歲寒三友圖卷
·九日月中對菊同禧伯郎中賦 【 六首】
張本
花上清光花下陰素娥惜此萬黃金一杯寒露三更後誰信幽人更苦心
九月餘香伴月明一觴亦足暢幽情青樓夜半琵琶語不說人間有此清
子山牢落去江南賦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聞亦苦併催紅雨下霜巖 【 庚信哀江南賦唯以悲哀為主】
病魂招得未渾全瞑倚秋屏豈是禪一夢忽成霜蝶去草深三逕若為眠
鬼化斯文念賈生精神琱琢坐寒更一書草就渾衣臥恨煞東方不肯明
龍山戲馬賞秋光多少新詩入錦囊磨滅英雄豈勝數千年依舊一花香 【 中州集七】
按郭元釪金詩紀事考定此詩為入元後作詳見卷七
·答王澹游冬日二色桃花詩
【 元】 耶律鑄
凍得梅花開不得笑他和雪倚闌干漫山漫嶺知多少尚對東風怯暮寒 【 雙溪醉隱集】
·春日懷王澹游禧伯
前人
長記尋春信馬蹏畫橋流水亂鶯啼別來往事渾如夢明月滿庭芳草齊 【 同上】
·跋澹游王先生詩後
【 元】 王惲
黃華先生以海嶽精英之氣發而為文章翰墨當明昌間照映一時惟其早世識者至今惜之余向客京師好事家屏圍幀軸無非澹游詩翰廼知老成雖遠典刑盡見於是此幅公之老筆尤瀟灑可愛豈神完守固氣自清明雖耄而不衰者耶戊子冬陽生後一日秋澗惲謹題 【 秋澗大全集七十一】
·王澹游墨竹
【 元】 袁桷
陰陰密葉鐵鉤鎖淡淡疏柯水玉簪客向流離渾老盡臨風題筆望江南 【 清容居士集十五】
·題王澹游歲寒三友圖卷
【 元】 歐陽玄
黃華山中夜氣清月明風定聞吹笙梅花開向竹松裏雪香零亂墨光生
京城好古之家多見澹游所作自是高古無俗氣皆未若此卷天真爛熳盡從書法中來絕去筆墨畦逕乃妙品也仲常其寶藏之廬陵歐陽玄題 【 式古堂畫考十五】
前題
【 元】 倪瓚
羲獻才情似水清暑窗葵扇與桃笙中州父老黃華老信是前賢畏後生
中州人物獨黃華父子畫詩書逸出氈裘之表為可尚也觀澹游此卷筆意蕭然有蔡天啟風流蓋高尚書之所祖述而能冰寒於水者歟卷後有歐陽承旨所賦詩不揆因次第其韻至正丙午六月晦日倪瓚 【 倪雲林詩集六又式古堂畫考十五】
前題
【 元】 王蒙
房山仙人清似水醉倚長松吹玉笙梅花如雪孤鳳冷明月丹霄天籟生
澹游舉筆便自天然絕無一點塵俗態梅花雖不逼真要之北客不見江南繁花亂蕊稍生澀耳王蒙 【 式古堂晝 【 晝:畫】 考十五】
前題
【 明】 吳寬
修竹風回玉佩清松聲相和紫鸞笙北人不識梅兄面難免王蒙說手生
金人書畫兼美者以王黃華為最澹游為之子實肖之可方宋之二米也此圖世所謂歲寒三友者蓋嘗流入江南故倪元鎮王叔明皆次歐陽文公韻題其後足為橘莊中佳玩也吳寬書 【 下鐫雙井道人四字印記匏翁家藏集又式古堂畫考十五】
案全金詩以歐陽玄所題之詩為澹游之作此實大誤式古堂畫考曾載此詩及跋皆以為玄作可證也況吳寬跋明謂倪元鎮王叔明皆次歐陽文公韻郭氏輯此書時蓋未之深考耳茲經考定倪王吳三氏皆次歐陽氏韻並為正其誤焉又案明人汪砢玉珊瑚網著錄金王澹游歲寒三友圖
右王澹游萬慶
○王明伯
贈王明伯
·贈王明伯
【 金】 麻革
遼海遺珠在黃華秀未空百年書法裏萬事酒杯中耿耿此心在悠悠吾道窮好賢明達事獨喜與君同 【 河汾諸老詩集一又全金詩五十四】
右王明伯
黃華集卷第六
●黃華集卷第七
遼陽金毓黻輯錄
雜記
諸石刻
異文考訂
○雜記
趙學士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少擢第作詩及字畫有名王庭筠子端薦入翰林公幼年詩與書皆法子端 【 歸潛志一】
李澥公渡相州人王黃華門生也自號六峯居士工詩及字畫皆得法於黃華 【 同上三】
章宗時王狀元澤在翰林會宋使進枇杷子上索詩澤奏小臣不識枇杷子惟王庭筠詩成上喜之 【 歸潛志七】
趙閑閑少嘗寄黃華詩黃華稱之曰姓王氏 【 句似有誤】 非有千首其工夫不至是也其詩至今為人傳誦且趙以此詩初得名 【 按此下即錄寄語雪溪王處士詩一首已見前不重錄 同上八】
屏山又談趙閑閑初上言諸公坐詩譏諷得罪事云章宗誠好文獎用士大夫晚年為人讒間頗厭怒如劉左司昂宗御史端修先以大中事皆坐謗議朝政謫外官其後路侍御鐸周戶部昂王修撰庭筠復以趙閑閑事謫絀每曰措大輩止好議論人故泰和三年御試上自出題曰日合天統以困諸進士止取二十七人皆積漸之所致也初趙秉文由外官為王庭筠所薦入翰林既受職遽上言云願陛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宮使內侍問當今君子小人為誰秉文對君子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政胥持國也上復使詰問汝何以知此二人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對但言臣新自外來聞朝廷士大夫議論如此時上厭守貞直言由宰相出留守東京嚮持國謟諛驟為執政聞之大怒因窮治其事收王庭筠等俱下吏且搜索所作譏諷文字復無所得翌日有旨庭筠坐舉秉文杖七十左貶外官秉文狂愚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補故人為之語有不攀欄檻只攀人之句其後趙公以文章翰墨著名位三品主文盟然此少時事終不能掩大安中出刺寧夏屏山以詩送之有云明昌黨事起實夫子為根黃華文章伯抱恨入九原槃槃周大夫不得早調元株逮及見黜公獨擁朱轓蓋訐其舊事也 【 同上十】
趙閑閑於前輩中文則推党世傑懷英蔡正甫珪詩則最稱趙文孺渢尹無忌妬嘗云王子端才固高然太為名所使每出一聯一篇必要時人皆稱之故止是尖新其曰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不免物議也 【 此下有注載王若虛譏王子端詩已見前不重錄】 李屏山於前輩中止推王子端庭筠嘗曰東坡變而山谷山谷變而黃華人難及也或謂趙不假借子端葢與王爭名而李推黃華葢將以軋趙也 【 同上】
遊林慮西山記云黃華古禪剎石柱刻宋人題名及張相天覺賦高歡避暑宮詩因憶王翰林子端遊黃華詩葢此寺廢已久王詩云王母祠東古佛堂人傳棟宇自隋唐年深寺廢無人住滿谷西風栗葉黃 【 同上十三附載】
記又云寶巖寺南厓號五松亭亭亡止餘一松王子端碑陰刻劉治中濤詩濤亦聞人 【 同上按五松亭記尚存已見前】
記又云巖下舊有亭號知勝王子端作記今無餘迹 【 同上】
宣徽舜卿使河湟夏人多問公及子端內翰起居狀朝廷因以公報聘其為四方所重如此 【 中州集三】
高憲字仲常遼東人黃華之甥幼學於外家故詩筆字畫俱有舅氏之風 【 同上五】
李澥字公渡相人少從王內翰子端學詩能行書工畫山水就所長論之詩為長 【 同上七】
張汝霖字仲澤遼陽人父浩字浩然封南陽郡王父子兄弟各有詩傳於世王子端內翰太師之外孫其淵源有自云 【 同上九】
詩人之語詭譎寄意固無不可然至於太過亦其病也山谷題惠崇畫圖云欲放扁舟歸去主人云是丹青使主人不告當遂不知王子端叢臺絕句云猛拍闌干問興廢野花啼鳥不譍人若譍人可是怪事竹莊詩話載法具一聯云半生客裏無窮恨告訴梅花說到明不知何消得如此昨日酒間偶談及之客皆絕倒也 【 滹南集四十滹南詩話】 閑閑老人閭山懸巖寺觀宇文公吳東山題名詩曰山僧睨壁笑問吾他山還有此客無黃花老人醉騎驢向天亦藐懸喦圖 【 滏水集二】 本朝百餘年間以文章見稱者皇統間宇文公大定間無可蔡公明昌間則党公於時趙黃山王黃華俱以詩翰名世至論得古人之正脈者尤以公為稱首 【 滏水集十一翰林學士承旨文獻党公碑】
蓋自宋以後百年遼以來三百年若党承旨世傑王內翰子端周三司德卿楊禮部之美王延州從之李右司之純雷御史希顏不可不謂之豪傑之士若夫不汨於利祿不溺於流俗慨然以仁義道德性命禍福之學自任沈潛乎六經從容乎百家幼而壯壯而老怡然渙然之死而後己者惟我閑閑公一人 【 遣山集十七閑閑公墓銘】
今宣徽舜卿使河隍夏人多問公及王子端起居狀朝廷因以公報聘已而輟不行其為當時所重如此 【 同上】
眼醫許太丞彥清示其從祖汾陽君山水圖詩語意高妙而其字畫與明昌詞人龍巖黃華黃山諸公各自名家世尤寶惜之 【 同上四十題許汾陽詩後】
馬光塵畫 馬資深之子十許歲畫山水有遠意甫成童而卒王子端內翰題其畫云珠璧佳城下丹青敗稿間殘年兩行淚絕筆數重山人謂童弁而以畫稱且為名流所惜古亦不多見也 【 續夷堅志二】
海島婦 王內翰元仲集錄近年海邊獵人航海求鶻至一島其人穴居野處與諸夷特異言語絕不相通射之中則捫血而笑獵者見男子則殺之載婦人還將及岸悉自沈於水他日再往船人人執一婦始得至其家婦至此不復食有逾旬日者皆自經於東岡大樹上元仲黃華老人也 【 同上四 按中州集王內翰遵古字元仲乃黃華之父此曰元仲黃華老人也疑老人下脫之父二字】
王內翰詩讖 王子端內翰泰和中賦殘菊云幽花寂寞無多子辦與黃蜂實蜜脾葢絕筆也王勉道作挽詩故有幽花絕筆更傷神之句 【 同上】
趙秉文明昌六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內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詰其僕歷數交遊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贊道高坦等私議庭筠等皆下獄決罰有差有司論秉文上書狂妄法當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當時為之語曰古有朱雲今有秉文朱雲攀檻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恥之坐是久廢 【 金史一百十趙秉文傳】
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問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狀其為四方所重如此 【 同上】
王黃華翰墨名於金源時人比之東坡得之者頗珍重其價至至元戊寅夏在溧上時予見之伶人來自中原得一詞云釣魚船上謝三郎雙鬢已蒼蒼蓑衣未必清貴不肯換金章汀草外浦花旁靜鳴榔自來好個漁父家風一片瀟湘 【 按此詞應題曰桃花水】 字體瘦勁不過北方遺氣初無書法至正己亥秋又見浙東帥府令史李某者北方人家有黃華紙上所書大字字體頗類小米之飄逸者與向之所觀山谷牋所寫不同未知孰是 【 全金詩十六引靜齋至正遺編】
王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老人遼東人大定中進士官至翰林修撰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論者謂胸次不在米元章下尤善草書子曼慶 【 圖繪寶鑑四】
王曼慶字禧伯號澹游善墨竹樹石絕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官行省左右司郎中 【 同上】
按圖繪寶鑑謂張汝霖畫墨竹師黃華又謂謝宜休妻遺其姓氏小字阿環竹學黃華亦可觀
王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老人遼東葢州人 【 史作河東】 舉進士第官至翰林修撰儀觀秀偉善談吐書法宋米芾論者謂其胸次不在芾下 【 書史會要八】
王曼慶字禧伯號澹游庭筠子官至行省右司郎中亦能書并詩 【 同上】
按佩文齋書畫譜三十六引解縉書學傳授云庭筠南宮之甥其書法傳子澹游及張天錫又全金詩五十一引春雨雜述文與此同惟無及張天錫四字南宮謂米元章黃華乃張浩之外孫張汝霖之甥此謂南宮之甥殊誤
庭筠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論者謂胸次不在芾下 【 畫史會要三】 澹游善墨竹樹石絕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 【 同上】
任詢字君謨號南麓易州人山水在王子端下 【 同上】
黃華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贊皇真蹟 【 六研齋筆記三】
王庭筠號黃華老人善寫梅書法沈頓雄快與南宋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諸人不及也余見其行草一卷大如當三錢書杜子五言律四首乃宛馬蟋蟀螢火林猿詩既雄奧筆亦奇縱老目瞞昏為之開滌 【 六研齋三筆二】
金中岳廟碑書者名郝史史不立傳亦無書名觀其結搆王庭筠輩似不及也 【 石墨鐫華六】
學米畫者惟吳琚絕肖黃華樗寮一支半節雖虎兒亦不似也 【 畫禪室隨筆一論用筆】
湖陰曲溫飛卿書似平原書而遒媚有態米元章從此入門昔年殷司馬之孫持至長安留予案上兩月余以溫庭筠溫字頗漫疑是王黃華書黃華亦名庭筠字跡近米家父子故耳川中黃昭素乃謂此必曾入梁內府梁諱溫字遂磨去意或有之 【 同上一題溫飛卿書】
黃華山在彰德府林縣西二十里隆慮山內山有三峯名仙人樓玉女臺魯般門其頂突出雲表名摩雲峯連峙若屏名連屏峯羣峯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峯下有黃華峪北巖出瀑布又有抱犢岡馬鞍山棲霞谷景頗幽勝金王庭筠有詩云云今石刻俱存葢庭筠嘗飲於此也 【 全金詩十六引名山記】
金王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老人遼東葢州人 【 史作河東】 舉進士第官至翰林修撰儀觀修偉善談吐書法宋米芾論者謂其胸次不在米下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 【 平等閣印蜀先主廟碑拓本跋】
按此本為明代唐荊川所藏後有此一則不題姓名葢出自書史會要畫史會要二書也
震澤王氏家藏王庭筠飛泉出峽圖小幅妙甚未及見之庭筠字子端大定中進士官至翰林修撰 【 式古堂畫考十五引書畫舫】
金人王庭筠字子端畫枯木竹石山水往往見之獨京口石民瞻家幽竹枯槎圖武陵劉進甫家山林秋晚圖上逼古人胸次不在元章下也 【 同上引畫鑒】
金人書畫時論以黃華父子為最方之宋之二米然禧伯行事不多見中州集復不詳其所終惟遺山集云癸丑夏客燕中萬慶屬筆作黃華墓碑癸丑為蒙古憲宗三年距金之亡已二十年矣則禧伯後亦入燕可知又張本敏之有九日月中對菊同禧伯郎中賦絕句六首內一首云子山牢落去江南賦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聞亦苦併催紅雨下霜巖其餘語亦多淒絕敏之本金之翰林學士從曹主訛可出質客居燕之長春宮以黃冠終者故其詞云爾題中所稱郎中尚是禧伯在金時舊官與遺山集所云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者合則禧伯入燕後亦未嘗仕元者也 【 全金詩五十一引金詩紀事】
按金詩紀事清郭元釪撰翁覃溪凌次仲二氏所撰元遺山年譜皆引之而諸家未見著錄全金詩即成於元釪書前有元釪進書奏又題曰臣郭元釪補輯其中亦屢引金詩紀事蓋元釪自引其所著之書也此書葢為稿本未及付刊當日為翁凌二氏所見故能徵引及之
庭筠負書名此碑風骨磊落有襄陽之勁秀而無其傾欹金石不多見者庭筠以名家子仕於完顏年未四十自稱黃華老人其意良可悲矣 【 庚子銷夏記七王庭筠書博州廟學碑】
比從喬仲山祕書見黃華橫幅一枝數葉倚石蒼蒼甚欲取以為法而無自得之或云黃華雖宗文湖州每燈下照竹枝模影寫真宜異乎常人之為者 【 施國祁元遺山詩注引李衎竹譜】
黃華亭 【 汾州府汾陽縣】 縣學二門外泮池西貯黃華老人行書詩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嘗讀書黃華山寺因號焉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書詩石二史稱書法米元章而端雅過之 【 山西通志五十八古蹟】
昌寧公廟在東南三里土人名臺駘神廟唐貞元九年建金大定十三年禱雨有應王遵古記 【 同上一百六十五祠廟】
昌寧公碑銘大定十三年王遵古撰今在汾州府案遵古熊岳人金史有傳時為汾州觀察判官 【 別本山西通志金石記七一名山右金石記】
按寰宇訪碑錄十山西汾陽昌寧公廟記王遵古撰大定十三年惟通志府志及山右石刻彙編皆不錄其記文無由考見
又按山西通志載張守愚明昌五年汾州昌寧公冡廟碑舊郡守賈公禱雨獲應詩可證驗此或指遵古所撰之記葢郡守賈公禱雨有應而遵古記之也
主事麻秉彝墓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按黃華老人以元年召為翰林學士其年冬卒據碑所署銜則即末年筆也 【 別本山西通志金石記七】
按河汾諸老詩集補傳麻革字信之臨晉人祖秉彝皇統九年進士官兵部主事此即先生為撰墓碑之麻秉彝也全金詩錄秉彝詩一首謂為革父於革傳又云秉彝孫不知何故
黃華老人詩刻草書今在汾州府學按朔平府志黃華老人石刻在府城內白衣寺未知亦即此四詩否滇行紀略謂以檳榔殼蘸墨書相傳為仙筆者則邊土傳聞之誤也 【 同上金石記九】
山西朔平府右玉縣城內白衣寺中黃華老人石刻金翰林修撰王庭筠書法 【 山西通志五十八】
黃華亭在汾州儒學池畔西貯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書詩石庭筠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州學改為汾陽縣學舊石漫滅不存今府學及縣學各有石四皆重摹刻者矣亭亦久廢金史稱庭筠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書法學米元章與趙渢趙秉文俱以名家
【 汾州府志二十三古蹟】
臺駘廟在府城東南三里唐貞元九年建有碑令狐楚撰文五代晉封昌寧公宋稱宣濟廟又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觀察判官王遵古碑銘 【 同上二十四祠廟】
百福寺在平遙縣東南四十里超山北魏熙平中建舊名郭村寺北齊凈慜禪師住此宋嘉祐八年敕賜百福寺額有牒文碑金時釋益公名志益初剃渡 【 渡:度】 於柏山後得法蒙山雲和尚參頌曰跛礔 【 礔:??辟】 痿羸鈍復癡口如鼻孔眼如眉自從一吸西江盡天上人間更不疑學士王庭筠子端閒居與雲和尚友因見益公益公歸晉遇庭筠庭筠贈以詩承安元年棲此貞祐二年坐化年七十有五 【 同上二十四】
讀書巖在林縣西黃華山金王庭筠讀書處今慈明院有其遺像 【 河南通志五十一古蹟】
黃華老人詩刻 在城武縣學宮金學士王庭筠草書四幅庭筠米元章甥 【 按庭筠為張浩外孫非米氏之甥 山東通志九古蹟】
香林館 縣治內金太守張汝芳 【 按應作方】 築學士王庭筠有記後廢嘉靖間知川 【 川:州】 何格重建有記 【 沂州府志七 蘭山縣古蹟】
又王庭筠香林館記見沂州府志三十一藝文已錄入卷一
昌寧宮在縣東南三里俗名臺駘神廟金王遵古記略曰云云 【 汾陽縣志 記文已錄入卷四之末】
麻秉彝字仲常唐金吾衞中郎將麻嗣宗之裔嗣宗佐玄宗平韋氏之亂嗣宗之子藏珍藏珍子長吉封齊國公諡文穆長吉子德修為禮部侍郎德修子溫夫為承議郎厲州團練副使溫夫子繼禎為承奉郎濠州司戶參軍慕王官山水乃卜居焉麻氏古家青州至是遂為虞鄉人繼禎之子岐岐子振振子有成宋末登進士有成子元餘元餘子思誠登天會六年進士歷蒲磁二州倅吉鄉宗城汾西三縣令二子長秉公次即秉彝登皇統九年進士天德二年調河中府市丞正隆改元調西京都市令痛革舊弊豪強折氣留守徒單公重之延置幕下有疑必諮焉大定初除大興府推官承正隆昏虐之後盜賊旁午繫者纍如秉彝悉平决之以獄空聞世宗嘉歎賜錢六十萬推官品第七乃陟為第六自秉彝始時繕修宮室火禁嚴甚有百夫長禍一役投火鐮鐵石以入考送府獄其□石裏 【 裏:裹】 以奇帛秉彝曰貧人安得此乃遺 【 遺:遣】 人物色之百夫長之子所衣之帛正同一問而得其情全活者數十人大定十一年調平陽府岳陽縣令時洪洞趙城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部檄委秉彝前此司水者十餘人贓賄狼籍秉彝盡寘於法自是無訟二縣之民刊石以紀其事十四年召入拜右三部司正令史董潤隔垣投瓦礫中親軍傷額大興罪以故上刑部秉彝以為非耳目所及卒以過失論山東有殺人者法司當以鬬秉彝曰閱其牘其人將死時猶有和同之語非鬬也卒以戲殺論十六年冬借尚書兵部郎中館伴夏國使夏人例以賜馬買物秉彝以失大體禁不許十七年改兵部主事明年正月遘疾卒年四十九階朝請大夫勳騎都尉爵上谷縣男食邑三百戶賜服金紫秉彝為政主仁濟以強明故所涖人畏且愛有貽溪集二十卷 【 蒲州府志十二人物】
按同書卷三金麻主事墓在縣 【 臨晉縣】 南六十里東吳閻村臨晉志云名秉彝有王庭筠碑存其孫革墓附於側又虞鄉縣志卷一金麻主事秉彝墓在縣東七里吳閻村翰林修撰知制誥王庭筠撰碑孫貽溪先生革祔又按臨晉縣志所載與府志同惟皆不錄黃華先生所撰碑文府志及臨晉縣志所輯秉彝傳必采自先生撰文今得此傳即當墓碑文讀無不可也
金黃華老人王庭筠自書高歡避暑宮詩四絕句詩字皆奇偉今石刻在汾州府及城武縣學君實 【 李日華字】 云曾見所書老杜宛馬蟋蟀螢火林猿等四詩沈頓雄快與南宋諸老並行南北非元初巙巙子山輩所及按東昌府學三絕碑庭筠書王去非撰党懷英篆 【 居易錄二】
○諸石刻 【 附一】
昌寧公廟記 【 王遵古撰正書 大定十三年 山西汾陽 寰宇訪碑錄】
按續通志金石略亦載此碑
博州重修廟學記 【 王去非撰 王庭筠行書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東聊城 同上】
廟學碑陰記 【 王遵古撰 王庭筠行書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東聊城同上】
按續通志金石略亦載此碑
超化寺題舍利塔詩 【 王庭筠撰行書 大定二十二年 山東長清 同上】 過超化寺詩 【 王庭筠撰行書 承安二年 河南密縣 同上】
過超化寺詩 【 王庭筠撰并書 行書 承安二年密縣 續通志金石略】 題超化寺舍利塔詩 【 王庭筠撰并書 承安二年 密縣 同上】
原按超化寺二詩刻於一石
按訪碑錄於密縣祇著錄一詩者殆因二詩刻於一石未及細檢之故至大定二十二年長清之詩刻似為別有所作不能混為一事
重修蜀先主廟碑 【 王庭筠行書 承安四年四月 直隸涿州 寰宇訪碑錄】
重修昭烈帝廟碑 【 王庭筠撰 畿輔通志一百四十引 吉金貞石志】
昭烈帝廟碑在樓桑村金承安初年黃華老人撰 【 日下舊聞考】
王庭筠行書承安四年四月在樓桑村廟中 【 畿輔通志一百四十引金石分域編】
黃華山王庭筠詩刻 【 草書無年月 寰宇訪碑錄】
主事麻秉彝墓碑 【 泰和元年 王庭筠撰 山西虞鄉縣 山西通志金石記】 五峰山重修洞真觀碑 【 元好問撰王萬慶正書 定宗三年十一月 山東長清 寰宇訪碑錄】
五松亭記 【 王庭筠撰并書 行書 年月泐 河南林縣】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谼谷寺前西南岡上未著錄 【 河朔金石目三】
黃華老人山居詩 【 王庭筠撰別號黃華老人 河南林縣】
右共四方三方在縣西北二十里黃華上寺 【 即慈明院】 一方在黃華下寺 【 即覺仁寺】
縣文廟有嘉靖年複刻本有二石文與上下寺者不同
○異文考訂 【 附二】
五松亭記 【 本書用金文雅本茲以彰德府志林縣志校之】
惟谼峪寶巖寺 【 彰德志 寶作實】 至本朝大定中 【 大詣本皆作泰】 必嘗得其全 【 彰德志作必小卻當得其全 林縣志作必卻當得其全】 戊申之春 【 彰德志作戊寅春】 嘗一到其亭上 【 彰德林縣兩志皆無其字】 澗竹巖花 【 兩志於此下有十九字曰上下為容正如關同范寬輩圖畫得意處其西北】 窈然嶄然崒然 【 兩志皆作繚然窈然嶄然崒然】 華隱妙巧 【 兩志皆作華妙隱巧】 歸作亭之主人 【 兩志皆作歸為亭之主人】 琴筑 【 兩志筑作韻】 尚為之 【 彰德志作且願為之林縣志作而為之】
香林館記 【 本書用金文雅本茲以沂州府志校之】
逮今州民 【 沂州志無逮字】 僚屬一日語吾曰 【 志無一日二字】 則思之精 【 志作思乃精】 耳目之所接及者 【 志無及字】 書畫圖美似晉人 【 志圖作圓】 真得其意焉 【 志無真字】
超化寺 【 密縣志作遊超化寺詩 本書用中州集本茲以密縣志校之下一首同】
隔竹微 【 惟】 聞鐘磬音牆頭脩 【 修】 綠冷陰陰山迎朝 【 初】 日花枝靚 【 靜】 寺裹清潭 【 溪】 塔影深吾道蕭條三已仕此行衰病獨登 【 悲】
舍利塔 【 密縣志作超化塔詩】
蒼山亭亭如覆盎佛塔東西屹相向 【 嚮】 林頭朝 【 初】 日射重簷黃金丹砂曄生光中華此塔第十五圖記所傳知 【 應】 不妄智惠 【 慧】 薰成舍利羅 【 霧】 夜半奇芒時一放想見當時阿育王麾 【 魔】 叱神工鞭鬼匠雲車瘴海挽 【 輓】 炎沙沙底黃腸三萬丈石排 【 擬】 方面蔑石 【 席】 段鐵錮 【 王?固】 瘦中腰 【 要】 鼓樣功夫精 【 巧】 密業長久位置尊 【 雄】 嚴 【 尊】 氣高張地皮浮水膚寸許旱溢與之俱下上崧山歸山夏秋雨雨潦從 【 橫】 衡 【 從】 歲相盪天龍圍護夜叉守 【 此七字作帖然並寺向東去】 終劫不敢生波浪 【 此下尚有十四字作天龍圍護夜叉守山寺平安塔無恙】 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壯 【 旺】 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 【 千】 煩惱障 【 問 【 問:同】 上】
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 本書用全金詩及續河南通志茲以彰德府志校之】
可憐此君落君手 【 君字作瓦】 晴窗拂拭支桐君 【 窗字作空】
登林慮南樓二首
按俱見彰德府志二十九次第顛倒
遊黃華山詩 【 林縣志題作黃華水簾】
按共錄五首一帝遣名山二王母祠東三挂鏡臺西四手拄一條五道人邂逅
黃華集卷第七
●黃華集卷第八
遼陽金毓黻輯錄
年譜
○年譜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先生生
按先生卒於章宗泰和二年元氏墓碑與金史本傳皆同惟墓碑作卒年五十有二中州集金史本傳皆作年四十七茲從墓碑則先生之生應在是年
四年壬申二歲
元氏墓碑生未朞視書識十七字 【 金史本傳同】
貞元元年癸酉三歲
二年甲戌四歲
三年乙亥五歲
正隆元年丙子六歲
元氏墓碑六歲同父兄誦書能通大義
二年丁丑七歲
元氏墓碑七歲學詩 【 金史本傳同】
按據元遺山內翰馮公神道碑銘馮璧生於是年璧先生友也
三年戊寅八歲
四年己卯九歲
案據元氏閑閑公墓志趙秉文生於是年
五年庚辰十歲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進士 【 元氏墓碑同】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十一歲
元氏墓碑十一歲賦全題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餘言涿郡王公翛然風岸孤峻少所許可一見公以國士許之金史本傳稍長涿郡王翛一見期以國士
二年壬午十二歲
三年癸未十三歲
元氏墓碑公太師南陽郡王張公浩之外孫也
中州集張汝霖小傳王子端內翰太師之外孫
按金史張浩傳張公卒於是年
四年甲申十四歲
五年乙酉十五歲
六年丙戌十六歲
七年丁亥十七歲
八年戊子十八歲
九年己丑十九歲
十年庚寅二十歲
十一年辛卯二十一歲
十二年壬辰二十二歲
十三年癸巳二十三歲
寰宇訪碑錄昌甯公廟記王遵古撰正書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陽汾州府志臺駘廟在府城東南三里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觀察判官王遵古碑銘
同上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庭筠省親至此有行書詩石四片
同上黃華亭在汾州儒學池畔西貯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書詩庭筠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
中州樂府大江東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按先生父遵古撰昌甯公廟記於大定十三年癸巳則正為官於汾州之時先生是年二十三歲或隨父任而往或自家來省親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黃華山詩之作尚在其後不容於此時預書蓋其後州人求得先生之墨蹟而刻之耳
十四年甲午二十四歲
按據元遺山內翰王公墓表王若虛生於是年若虛曾作詩譏公小視白樂天者也
十五年乙未二十五歲
十六年丙申二十六歲
元氐墓碑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釋褐承事郎恩州軍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風流照映一時
金史本傳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
按三書皆謂先生於大定十六年登科當無舛誤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則與年二十六歲不合此葢遺山推算未密而為約略之辭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十七年丁酉二十七歲
元氏墓碑臨政即有能官之譽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者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與公治其獄公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 【 金史本傳略同】
按此先生在恩州軍事判官任內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敘次第繫於是年
十八年戊戌二十八歲
元氏墓碑再調館陶主簿 【 金史本傳同】
按先生之調館陶主薄 【 薄:簿】 未詳何年茲依墓碑及金史敘述次第繫於是年
十九年己亥二十九歲
二十年庚子三十歲
元氏墓碑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風采謂當一日九遷乃今碌碌常選殊不自聊秩甫滿單車徑去卜居隆慮
按金史本傳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贜罪不當以館閣處之此先生去職之由也元碑謂秩甫滿單車徑去為賢者諱例應如是
又按元碑謂先生前後山居十年明昌元年再出據此推算則先生之去官入山當在是年
又按卜居隆慮指山而言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屬縣林慮即隆慮山之所在也
二十一年辛丑三十一歲
博州廟學碑陰記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記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書
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猝 【 猝:倅】 兼提舉廟學公名遵古字元仲好學守道天下目為遼東夫子末署曰庭筠書
按東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贊 【 已貝 【 貝:見】 卷六】 蓋先生之父時官同知博州防禦使事故以州猝 【 猝:倅】 稱之先生或於是年夏至州省親承父命而書此碑金石萃編謂先生時為恩州判官殊誤
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買田隆慮借二寺 【 按即慈明覺仁二寺】 為棲息之地自公來居以黃華山主自號
中州集平生愛天平黃華山水居相下十年自號黃華山主
金史本傳先生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
按金史以先生卜居彰德事繫於明昌元年召試館職之後此或被罷之後仍返故山非於是年始卜居於此也元碑及中州集敘述甚明茲從之
元迺賢河朔訪古記金熊岳王公庭筠隱居黃華谷中所居曰讀書巖
按讀書巖在山中慈明寺一稱黃華上寺
又按先生撰遊黃華山詩應近於此時惟不能詳其為何年耳
二十二年壬寅三十二歲
寰宇訪碑錄超化寺題舍利塔詩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書山東長清
按山東通志歷城府志皆不載此詩刻惟續通志金石略載之注云承安二年密縣豈訪碑錄有誤記耶詩已見中州集題曰舍利塔是也
二十三年癸卯三十三歲
二十四年甲辰三十四歲
二十五年乙巳三十五歲
二十六年丙午三十六歲
元牘記金王庭筠行書太原重修儒學記筆勢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志太原府儒學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顏宗憲修大定丙午亞尹張子衍漕貳楊柏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
按太原學記當書於先生山居之時故錄於大定丙午年
二十七年丁未三十七歲
二十八年戊申三十八歲
五松亭記戊申之春庭筠嘗一到其亭上
二十九年己酉三十九歲
劉祁遊林慮西山記寶巖寺南厓號五松亭亭亡止餘一松王子端碑陰刻劉治中濤詩
同上巖下舊有亭號知勝王子端作記今無餘迹
五松亭記李輔之丞此邑也初入寺愛之輔之燕人名弼輔之其字也
續河南通志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詩
按李輔之名弼時官縣丞五松亭記及瓦筒詩皆先生居隆慮時作知勝亭記亦當作於山居之日故皆繫於是年
元氏墓碑山居前後十年得悉力經史務為無所不窺旁及釋老家尤所精詣
元氏墓碑從之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晉卿李公度
中州集李澥字公度相人少從王內翰子端學詩能行書工畫山水
歸潛志李澥公度相州人王黃華門生也號六峰居士詩及字畫皆得法於黃華
解縉書史會要王庭筠書法傳子澹游及張天錫
按李澥相州人少從先生學詩必在山居之日韓溫甫名玉見中州集路張二氏無考張晉卿或即張天錫其何時從先生游則不可考矣
章宗明昌元年庚戌四十歲
金史本傳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
同上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歎其乏才參政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
元氏墓碑明昌初用薦者以書畫局都監召
按據元遺山年譜遺山先生生於是年
二年辛亥四十一歲
三年壬子四十二歲
金史本傳三年詔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祕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卷
元氏墓碑俄授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同上畫譽既高嘗被旨與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祕府書畫因集所見及士大夫家藏前賢墨蹟古法帖所無者摹刻之號雪溪堂帖一十卷
中州集用薦者供奉翰林
六研齋筆記黃華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贊皇真蹟
按汝霖汝方皆張浩之子先生之舅氏也先生撰香林館記稱汝方以右宣徽使出守沂州元碑之汝霖蓋為汝方之誤至汝霖於大定中為相卒於明昌元年此時不得有汝霖也
四年癸丑四十三歲
五年甲寅四十四歲
金史本傳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元氏墓碑遷翰林修撰
六年乙卯四十五歲
金史趙秉文傳明昌六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歸潛志趙學士秉文少擢第詩及字畫有名王庭筠子端薦入翰林
承安元年丙辰四十六歲
金史本傳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同上趙秉文傳秉文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內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贊道高坦等私議庭筠等皆下獄決罰有差
歸潛志初趙秉文由外官為王庭筠所薦入翰林既受職遽上言云願陛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宮使內侍問今君子小人為誰秉文對君子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政胥持國也上復詰問汝何以知此二人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對但言臣新自外來聞朝廷士大夫議論如此上聞之大怒因窮治其事故王庭筠等俱下吏翌日有旨庭筠坐舉秉文杖七十左貶外秉文狂愚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補
元氏墓碑出為言事者所累
中州集承安中為言事者所累
按元氏墓碑謂先生之於人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之不恨
【 金史本傳略同】
即暗指秉文相攀事
又案中州集載先生獄中賦萱獄中見燕二詩當作於是時
同上被責南歸至中山詩注云丙申春
按大定十六年丙申是年先生甫登第未聞有被責之事此當為承安元年丙辰先生正於是春被責蓋誤以辰作申耳且詩云六年侍從小臣心先生以明昌元年膺薦至是正為六年
汾州府志百福寺在平遙縣東南四十里金時釋益公名志益得法蒙山雲和尚學士王庭筠子端閒居與雲和尚友因見益公益公歸晉過庭筠庭筠贈以詩承安元年棲此
按汾州府志載先生贈益公和尚還超山詩一首即作於是時亦即先生被責南歸時也
又按汾州府志載先生題南山友雲亭詩一首亦當作於是時又案先生父遵古時官澄州刺史澄州者今之海城縣也
二年丁巳四十七歲
金史本傳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
中州集謫鄭州幕官
元氏墓碑出為鄭州防禦判官
續通志金石畧過超化寺詩王庭筠撰并書行書承安二年密縣 【 寰宇訪碑錄同】
同上題超化寺舍利塔詩王庭筠撰并書行書承安二年密縣
按超化寺及舍利塔二詩在密縣者刻於一石又皆著錄中州集惟舍利塔詩又刻於山東長清題曰大定二十二年豈長清亦有超化寺而先生別有題詠耶
又按河南通志及開封府志密縣超化寺在縣南十五里隋開皇二年建宋元游賞名區完碑尚有存者葢先生謫官鄭州時過此題詩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按先生父遵古年已篤老故有是命遵古曾官太子司經故曰嘗侍講讀
元氏墓碑承安初繼丁內外艱哀毀骨立
按先生父遵古入京未久當即下世母張氏則太師南陽郡王浩之女也
又按先生應於是年春或翌年春丁艱去職
三年戊午四十八歲
四年己未四十九歲
涿州重修蜀先生廟碑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議增葺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於庭筠將以刻諸石
同上碑前題云前鄭州防禦判官王庭筠撰書篆末題曰承安四年四月
按此碑書於承安四年四月時先生丁艱家居故稱前鄭州防禦判官
元氏墓碑四年起復應奉翰林文字
金史本傳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
中州集未幾復應奉
按是年先生服未闋故稱起復又其奉職應在是年四月之後
五年庚申五十歲
香林館記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張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書抵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賢太師南陽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國公之弟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張汝方以漏泄廷議削官兩階據是記則又於四年二月出守沂州先生嘗與汝方品第祕府法書名畫茲復承命而撰是記
泰和元年辛酉五十一歲
元氏墓碑泰和元年復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至三十餘首
中州集稍遷修撰
金史本傳泰和元年復為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
宋濂題王庭筠秋山應制詩稿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歷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
山西通志金石志主事麻秉彝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
按秉彝為詩人麻革之祖父
二年壬戌五十二歲
元氏墓碑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實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務郎緋衣銀魚
中州集卒官年四十七
金史本傳明年卒年四十有七
按中州集及墓碑同為元氏一人之作而於先生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於宋理宗淳祐九年己酉張德輝後序所謂己酉秋始鋟木以傳是也先生墓碑則撰於理宗寶祐元年癸丑 【 即元憲宗三年】 碑中所謂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蓋據所聞書之故謂年四十有七墓碑則據其子萬慶面請書之故謂春秋五十有二一則有撰述先後之分一則有傳聞面詢之異自以得於其子及撰述在後者為得實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鋟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後遽從中州集而書之故以其卒年為四十有七不可從也或謂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語若先生卒年為四十七則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與弱冠語合以此致疑則又不然墓碑稱先生季女幼在室又謂萬慶為言先公之歿四十餘年矣考先生卒於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丑撰碑之歲適為五十二年其季女年將六十安得謂幼四十餘年之語亦有未審蓋先生於撰文時推算未密而為此約略之辭或據其家行狀敘入未及改訂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繫棊大不容舛誤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余於先生卒年從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
元氏墓碑泰和壬戌冬內翰王公卒於京帥 【 帥:師】 道陵雅知公家無餘財將無以為葬也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未幾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而其詩有天材超邁無愧琬琰之句 【 中州集及金史本傳略同】
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倅是記作於大定二十一年則先生父遵古之官太子司經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時章宗之父顯宗允恭尚未卒而遵古方為其東宮詹事院官屬也金史章宗本紀大定十八年以司經徐孝美等侍讀是時章宗以世宗之冡孫居於東宮司經為之授讀必有遵古在內且章宗本紀又有遵古常侍講讀之語並因其年老而為之內調相視至厚尤為確證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
中州集路鐸王子端挽辭一首
同上李純甫哭黃華詩一首
元氏墓碑馮內翰挽章云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人以為實錄云
續夷堅志王勉道挽詩有幽花絕筆更傷神之句
元氏墓碑夫人張氏亦太師女孫子男三人萬安萬孫萬吉皆早卒女三人長曰從淨幼為女官公歿後以能詩召見特加敬異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無子以弟庭掞之次子萬慶為之後以蔭補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畫能世其家孫某曾孫某尚幼
中州集子萬慶字禧伯詩筆字畫俱有父風仕為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猶子明伯幼歲學詩膂力絕人死於鄭州年未四十也
金史本傳子曼慶亦能詩並書仕至行省左右司郎中自號澹游云
按先生夫人及三子之卒及以萬慶為嗣皆在何年為諸書所不詳姑繫於此以殿篇末
世系 【 附】
熊岳王氏
望出太原遼天慶中占藉 【 藉:籍】 熊岳
遠祖烈 【 即三十二代祖】 十九代祖文林 十二代祖樂德 九代祖繼遠
七代祖咸飭 高祖 【 五代】 叔寧 曾祖永壽 祖政
伯父遵仁 兄 庭玉 明伯 顯卿
仲父遵義 次兄 庭堅
父遵古
母張氏 黃華山主庭筠妻張氏 萬安
萬孫
萬吉
從淨 【 女】
琳秀 【 女】
季女
弟 庭掞 萬慶
金毓黻曰往余輯黃華先生遺事誤從金史以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之語置於章宗明昌元年不知此時先生山居已十年矣設使元年山居三年應召入京將何以讐於十年之語耶中州集載丙申春被責南歸至中山詩先生於大定十六年丙申登第旋授官外任未聞是年春有被責之事迨經詳考始知為承安元年丙辰之誤被責之語指趙秉文相攀一事言也又如汾州府學有先生遊黃華山詩石刻修志者因謂先生省親至汾時所書不知王元仲官汾陽時先生年止二十三且在居山之前八年其身未歷黃華何從而書此詩凡此皆非取先生畢生事蹟分年臚舉不易得其端緒此年譜之所由作也此譜之作頗病疏略窮搜冥討所得僅此異日讀書稍多補闕拾遺有進於是固所願也
黃華集卷第八
●附錄
黃華山主王庭筠傳
書目
○黃華山主王庭筠傳
遼陽金毓黻撰
王庭筠字子端熊岳人黃華山主其自號也家牒稱為漢太原王烈之後烈於漢末徙居遼東子孫遂居於是其十七代孫文林仕高麗為西部將歿於王事又傳八世曰樂德入於渤海以孝聞遼太祖平渤海封其子圖欲為東丹王都遼陽樂德之曾孫繼遠仕為翰林學士因遷家於遼陽東丹王甘露五年修遼陽城名曰南京命繼遠撰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銘立於宮門之南繼遠孫咸飭仕遼官中作使聖宗太平九年避渤海人大延琳之難自遼陽挈家遷漁陽其孫叔寧歷官六宅使恩州刺史遷居中京大定府一稱白霫是也叔寧子永壽遷家韓州又於天祚帝天慶中遷居辰州之熊岳遂奠居焉永壽子政當遼季世浮沈鄉里高永昌據遼東知政才略欲用之政度其無成辭謝不就永昌敗渤海人爭縛永昌以為功政獨逡巡引退金吳王闍母聞而異之言於太祖授盧州渤海軍謀克從破白霫下燕雲及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為安撫使前此數州既降復殺守將反為宋守及是人以為政憂政曰苟利國家雖死何避宋王宗望壯之曰身歿王事利及子孫汝言是也政從數騎入州是時民多以饑為盜坐繫政皆釋之發倉廩以振貧乏於是州民皆悅不復叛傍郡聞之亦多降者宋王召政至轅門撫背曰吾以汝為死矣乃復成功耶慰諭者久之天會四年為燕京都麴院同監未幾除同知金勝軍節度使事改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掌軍資是時軍旅始定筦庫紀綱未立掌吏皆因緣為姦政獨明會計嚴扃鐍金帛山積而出納無錙銖之失吳王戲之曰汝為官久矣而貧不加富何也對曰政以揚 【 揚:楊】 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貧吳王笑曰前言戲之耳以黃金百兩銀五百兩及所乘馬遺之六年授左監門將軍歷安州刺史檀州軍州事戶吏房主事十三年正月太宗崩政以檢校右散騎常侍為高麗報哀使天眷元年遷保靜軍節度使致仕卒年六十六政既仕金嘗遵其俗易名曰南撒里生子三遵仁遵義遵古遵古字元仲登金正隆五年進士第大定十三年官汾州觀察判官入為太子司經復出為同知博州防禦使事澄州刺史文行兼備潛心伊洛之學其言行皆可紀述章宗隨其父居東宮日遵古以司經侍講讀迨章宗踐祚遵古應詔有昔人君子之目子孫因以昔人名所居之山君子名其泉其居汾州嘗因祈雨有應為昌寧公廟撰記及居博州兼提舉廟學學宮之工未竟商於州守葺而完之撰廟學碑陰記以紀其事其為政能緣飭 【 飭:飾】 以儒雅北方稱為遼東夫子歷亭孫鐸性敏好學遵古一見器之期以公輔後果如所言承安二年六月授翰林直學士秩中大夫未幾卒娶太師南陽郡王張浩女生子四庭筠則其第三子也庭筠之長兄庭玉字子溫官內鄉令累同知遼州軍州事卒次兄庭堅字子貞有時名能詩嘗詠野菊庭筠亦有詩送其歸遼陽弟庭掞字子文庭筠生未朞視書識十七字六歲聞父兄誦書能通大義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餘言涿郡王翛風岸孤峻少所許可一見庭筠許以國士少曾隨父任居於汾州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釋褐承事郎授恩州軍事判官臨政有聲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中朝遣大理司直王仲翰治其獄而四獨竄匿不能得庭筠以計獲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僅十二人人稱其平恕再調館陶主簿庭筠蚤有重名士夫想望風采謂當一日九遷乃限於常選簿書期會隨俗俯仰殊不自聊已而以罣誤去職遂卜居彰德周覽山川以謂西山橫截千里隱然如臥龍起硔硲天平黃華至魯般門龍之首脊肋尾皆具而黃華蔚然涵濃秀之氣山有慈明覺仁二寺上下相去不半里所西抵鏡臺直鷄翅洪之懸流幽林穹谷萬景坌集一水一石皆崑閬間物顧視塵世殆不可一日居也乃置家相下買田隆慮借二寺為棲息之地時往嘯詠若將終身因以黃華山主自號山居前後十年悉力經史無所不窺旁及釋老所詣益博而名益重明昌元年有薦庭筠可用者三月章宗諭學士院曰王庭筠所撰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獲咎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是年十二月章宗與宰執語及學士歎其乏材參政完顏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為書畫局都監命與祕書郎張汝方品第內府法書名畫為五百五十卷又集士大夫家藏前賢墨蹟古法帖摹刻之號雪溪堂帖十卷汝方者太師浩之子平章事汝霖之弟庭筠之舅氏也俄授翰林應奉文字五年八月章宗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妬庭筠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昔東漢之士與宦官分朋固無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六年庭筠薦趙秉文應奉翰林同知制誥是冬秉文上書論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完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書嘗與王庭筠等私議乃下庭筠獄承安元年坐薦秉文削秩出為鄭州防禦判官時人頗不直秉文為之語曰古有朱雲今有秉文朱雲攀檻秉文攀人二年庭筠繼丁內外艱哀毀骨立幾不起四年起復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章宗嘉之二年十月二日卒年五十有二章宗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又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庭筠以名家子儀觀秀偉風流蘊藉冠冕一時善談笑俯仰可觀外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之接一見之後和氣津津溢於顏間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之不恨也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進卿李公度其薦引者如趙秉文馮璧李純甫皆一時名士世以知人許之為文能道所欲言如文殊院斲琴飛來積雪賦及蜀先主廟碑記等辭理兼備為人傳誦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以險韻為工方之少作如出兩手朝使至河湟者多言夏人問庭筠及趙秉文起居狀其為四方所重如此著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書法學黃魯直米元章論者謂元章得其氣而魯直得其韻氣之勝者失之奮迅韻之勝者流為柔媚而庭筠則得於氣韻之間世以為然與趙渢趙秉文俱以書名家嘗草書遊黃華山詩人爭摹刻見之者疑為神仙之筆焉畫品甚高山水有入品之妙墨竹殆天機所到每作一幅必以千文為號不肯輕以予人妻張氐亦浩女孫生三子萬安萬孫萬吉皆蚤卒女三人長曰從淨幼為女官於父歿後以能詩見召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名不詳諸子既喪乃以弟庭掞之次子萬慶為之後萬慶一名曼慶字禧伯以蔭補官宣宗時咸平王澮年六十有賢名宣宗聞之遣萬慶往授遼東宣撫使澮不拜天興二年七月右丞相樞密使完顏賽不行尚書省事於徐州萬慶官行省左右司郎中賽不以州乏糧遣萬慶會徐宿靈壁兵取源州令元帥郭恩統之未幾敗還金亡不仕居於燕張本有九日月中對菊同禧伯賦六絕句亦在燕都作也萬慶詩筆字畫能世其家晚號澹游時論金人字畫以其父子為最方於宋之二米元人王惲嘗稱京師好事屏圍幀軸無非澹游詩翰乃知老成雖遠典型盡見於是又云公之老筆尤瀟灑可愛豈神完守固氣自清明雖耄而不衰者耶庭筠又有猶子明伯蓋以字行失其名幼歲學書以工見稱倜儻無機膂力過人亦能詩死於鄭州年未四十又有姪孫顯卿元初官中書省典史餘無所見
論曰金代大定明昌之世遼陽張浩一門最為貴顯父子先後執政昆弟子姓咸膺金紫而庭筠之父遵古以浩壻入侍東宮洊升翰林直學士庭筠亦以外家之故數入翰林駸駸大用則其地勢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矣雖然庭筠之遠祖繼遠早以文學顯於東丹歷遼及金簪纓不絕而其祖政又以循良著聞於金初若乃遵古之表以文行庭筠之譽擅三絕萬慶之工於詩翰父子祖孫三世濟美求之今昔實所罕覯重以遼東世族遺澤孔長是非仰炳前徽卓然自樹不克致此謂曰悉由憑藉夫豈其然抑又聞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欲自致於不朽惟文章為無窮若彼張氏父子得君甚專位極人臣可謂盛矣而其流風遺韻可為法於後世者固無得而稱焉王氏之門文采風流照映一世後人得其一鱗一爪猶為之珍重寶惜俛仰低徊其足以致不朽而垂無窮者豈止壽考榮樂之比哉熊岳多佳山水庭筠曾為之圖用示不忘故邱元遺山作詩詠之人才之孕育由於山川之效靈觀於此而益信矣余以金史本傳次庭筠事及其家世不若元氏墓碑之審爰采諸書重撰此傳寧詳勿略題曰黃華山主王庭筠傳而不及其祖父兄弟子姪者名從主人故也世之覽者或有取焉
○黃華集引書目
金史 【 元修】 中州集 【 金元好問】
中州樂府 【 金元好問】 歸潛志 【 金劉祁】
滹南集 【 金王若虛】 滏水集 【 金趙秉文】
遺山集 【 金元好問】 湛然居士集 【 元耶律楚材】
河汾諸老詩集 【 元房祺】 陵川集 【 元郝經】
秋澗大全集 【 元王惲】 中堂記事 【 元王惲 在秋澗大全集內下同】
玉堂嘉話 【 元王惲】 牧庵集 【 元姚燧】
雙溪醉隱集 【 元耶律鑄】 清容居士集 【 元袁桷】
倪雲林詩集 【 元倪瓚】 宋學士全集 【 明宋濂】
匏翁家藏集 【 明吳寬】 懷麓堂集 【 明李東陽】
弇州山人續稿 【 明王世貞】 續夷堅志 【 金元好問】
圖繪寶鑑 【 元夏文彥】 南村輟耕錄 【 元陶宗儀】
書史會要 【 元陶宗儀】 畫史會要 【 明朱謀堊】
六研齋筆記 【 又三筆 明李日華】 元牘記 【 明盛時泰】
山堂肆考 【 明彭太翼】 石墨鐫華 【 明趙崡】
畫禪室隨筆 【 明董其昌】 徐霞客遊記 【 朋徐宏祖】
居易錄 【 清王士禎】 日下舊聞考 【 清朱彝尊】
庚子銷夏記 【 清孫承澤】 金史詳校 【 清施國祁】
元遺山詩箋注 【 清施國祁】 佩文齋書畫譜 【 清代官修】
式古堂書畫彙考 【 清卞永譽】 河朔訪古新錄 【 顧燮光】
河朔金石待訪目 【 顧燮光】 全金詩 【 清郭元釪】
金文雅 【 清莊仲方】 金文最 【 清張金吾】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 清錢大昕】 金石萃編 【 清王昶】
寰宇訪碑錄 【 清孫星衎】 高麗史 【 朝鮮鄭麟趾】
續通志金石略 光緒畿輔通志
乾隆山東通志 山左金石志
山東通志金石記 【 一名山左金石記】 雍正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金石記 【 一名山右金石記】 道光河南通志
乾隆續河南通志 光緒續雲南通志稿
乾隆彰德府志 乾隆林縣志
道光濟南府志 乾隆沂州府志
康熙開封府志 嘉慶密縣志
乾隆汾州府志 康熙汾陽縣志
乾隆蒲州府志 乾隆臨晉縣志
光緒虞鄉縣志 三希堂法帖
玉虹□真帖
引目終
附錄:
王庭筠字子端河東人生未期視書識十七字七嵗學詩十一嵗賦全題稍長涿郡王翛一見期以國士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臨政即有聲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軻治其獄庭筠以計獲鄒四分别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再調館陶主簿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髙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甞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黄華山寺因以自號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嘆其乏材參政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秘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卷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懐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人多妬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昔東漢之士與宦官分朋固無足恠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語在秉文傳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為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秘閣又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又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庭筠儀觀秀偉善談笑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接既見和氣溢於顔間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不恨也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進卿李公度其薦引者如趙秉文馮璧李純甫皆一時名士世以知人許之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工險韻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書法學米元章與趙渢趙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子曼慶亦能詩并書仕至行省右司郎中自號澹游云
贊曰韓昉吴激楚材而晉用之亦足為一代之文矣蔡珪馬定國之該博胡礪楊伯仁之敏贍鄭子聃麻九疇之英儁王鬱宋九嘉之邁往三李卓犖純甫知道汾任氣獻能尤以純孝見稱王庭筠党懐英元好問自足知名異代王競劉從益王若虚之吏治文不掩其所長蔡松年在文藝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言利興黨獄殺田瑴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歟事繼母有至行其死家無餘資有足取云(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金史卷一百二十六)